2018,沐浴春风与阳光,茶人一年一度的忙碌生活已经开始。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推出春茶系列报道“这个春天我在茶山”栏目。在这里,您将看到各大茶区的春茶情况,感受茶园人文生态,感悟茶叶市场行情,一起足不出户走茶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学茶、爱茶人,为了追溯一片茶叶的故事,我要亲手揭开它的前世今生。
为了心心念念的古茶树,太阳初升时,我们便早早地踏上了征途。历经一个半小时,终于到了勐海县格朗和乡,这里有宁静的村庄、清澈的潭水,还有高产优质的茶叶。这里著名地标——黑龙潭边上就是格朗和乡最大的初制所。早上10点左右,勤劳的茶农就已经把鲜叶全部摊放在晒棚里了。三月以来,他们每天都要加工四、五吨鲜叶,经常要没白天没黑夜地劳作。
通往茶山的简易木桥。
如今正是茶叶萌发的好时节: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生态系统良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昼夜温差大,每到晚上总是能下上一场及时雨为茶叶生长提供水分,但日间又恢复艳阳高照,使潮湿的土壤干燥,便于茶农的采摘和茶叶自然摊晾;即使遇到久旱无甘霖的极端天气,政府也会实施人工降雨,为茶叶的生长保驾护航。这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打造了“勐海——普洱茶第一县的”的名片。
这次我没有去那些人山人海、交通拥堵的山头,而是和同道中人探寻不为人知的古树茶。在当地人家的带领下,我们一行8人换乘上山专用小皮卡,开始往原始森林出发。初驶时还是平坦的水泥路,我坐在皮卡后箱就已感颠簸,慢慢再往上行驶,就已经是石头、沙子铺设的土路,来往的车也罕见,在车后箱一路要躲避路上蔓伸的枝条,还要忍受尘土飞扬,慢慢的感觉整个人都快要颠散架了。
乘坐小皮卡上山。
终于,终于......驱车两个小时后,我们最终到达了目的地,这里是位于1700米海拔以上的雷达山,因驻扎着雷达部队而得名。再往里山里开,便有防护栏。多亏当地村民的带领,驻守人才放行让我们进入这片国有林,瞻仰一下茶树王的风采。
穿越肆意生长齐腰高的野花野草,边走边驱赶野蜂小虫,还要注视着脚下崎岖的小路,我们艰难重重地到达原始森林深处。这里稀拉拉的长着三四棵需“两人合抱者”“乃至数十尺”的古茶树,这么粗壮、高大的茶树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真让人叹为观止!
曲折的上山道路。
据说政府曾经来测量过茶树树龄,判断它至少有800岁了。它身上的寄生物菌群众多,斑驳的痕迹似乎在向我们诉说它曾经的光辉历史。
同行的伙伴爬上古茶树(亮点自寻)。
古茶树上的寄生物菌群。
这里曾经茶树遍布,后来人们为了种植橡胶,把茶树和许多其他珍贵的树砍伐了,只留下这残存的零星几颗,没想到这几棵却成为后人探寻的印迹。
庆幸这里未形成大规模采摘,才免于被急功近利的崇拜者破坏生态,古茶树得以完好地保存在原始森林里。我激动地跳起来摘了一颗芽头放入嘴中咀嚼,清新之气顿时扑面而来,伴随着充斥着口腔的苦涩味,但很快就感到回甘生津的滋味,保留着原始气息的古茶树果然与众不同。
参天的天然古茶树。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古茶树虽然险远,才使得探寻经历愈加珍贵。过程虽然辛劳艰苦,但是能与古茶树来个亲密的接触,真的不虚此行!
来源:茶周刊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020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