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佛家的金刚经有许多相同之处,而道德经语言简单,更能让人感受到真实,比如第一章,道德经便阐述了有与名的利与弊以及看待事物,研究本质的方法,就现有通行版本来说,开头第一章的“道”解释是自然,这是最传统的说法,很多人不清楚,如果把观点带到宇宙万物说,那么应该近似理解叫“规律”,如果还是难以解释,我们再接地气一些。
我们把观察角度放到某个事物上,这个“道”叫做理论,方式,方法,或者说本质。“道”,按照道理通用的有三层意思,大众一般只分两种,“有道”与“无道”。一个事物的出现,有他的基本的理论,形成方式,本质,作用等等,也就是说“道理”,“道道”“门道”。当我们无法用共同认知来沟通的时候,为了共同的认识达到统一,我们予以冠名,于是“名”出现了。据说古籍中,诸如道德经等等,以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此晦涩难懂,于是出现了很多版本。所以,我们看道德经的时候,有时候要去掉标点符号来领悟。今天就用茶来做阐述一些对于道德经的领悟,供大家参考。
茶的出现,是古代全国各地都有用茶的记录,因为茶可以药食同源,可以当药,可以当菜,这便是茶的“道”也就是茶的本质。于是,我们冠名“茶”,这便是开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对于“茶”的实用性,广泛性,是为了解决人们很多问题,功能是百利无一害,人们认为非常美妙。这便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美妙的事物,总会引发一拨人的兴趣,希望可以做到精确,于是人们开始对茶研究,于是形成了“常有欲以观其徼”。
当时,我们并不知道怎么称呼他,每个地方不一样,叫法也不同,在《茶经》中,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但其作用是共同的,而作为名,时代不同,地区不同,茶可以叫成其他的,比如,后期西方叫做“tea”。有的以效果称“涤烦子”等等。也就是说,形成“茶”的共同认知是两点,那就是认同的作用与形成的方法作为依据的,只要能叫得出名字,有“道”也就会有“名”能有称谓,都是“有欲”的表现。这便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以上是引用了茶的案例,为“道德经”做解释,而道德经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与金刚经第七品里“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是说任何能证明的东西,都是片面地,因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文化不同,所以层面不同。
有文化,有名,是背后的“道”在起作用,也就是作用与形成的方法,这是名的“根”,离开了“根”,名与文化将失去“名”的作用,我们叫做名存实亡。而“名”的称谓,只有不断的继承,才有他的价值,才有文化的体现。
因此,为了中国文化,中国传统茶,我们只有在不断的继承,延续中,发现茶的特点。而不是毁以前的根本创造现有价值。标准普洱茶,继承了中国传统茶的特点,灵性是他的特点,我冠名现代名词,古生物性。也是对传统茶的升华。但是“古生物性”无法等同于“灵性”的全部,“灵性”不能作为自然的全部,因此,我所做的“标准”,就是用标准普洱茶,证明中国历史上,能证明茶叶特点描述的是真实的,说的简单一点,茶叶曾经描述的价值做到了,我们的中国文化才能落实,才能落地。作为标准普洱茶的灵性来说,是说明了荣西禅师说的,“末代灵药”。我们知道茶可以解毒,这是可以显示灵性的特点之一。而今天的人,在乎的是追求口感需求,后期的麻木是可想而知的。
对于口感品质来说,我说过,“茶有上品适口味珍”他也代表了道德经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以上是用茶对道德经的领悟,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来源:仁易说茶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020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