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似乎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可置身在不同语境时,又会产生不同的“自然而然”,对「熟茶」的理解产生错位。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熟茶」的定义,把「熟」字讲透。
「熟」是什么意思?
甲骨文来看,「熟」,大概就是一男一女在祖宗排位前行周公之礼,意思就是从此是一家人,熟了。「熟」的意思,就是通过某种仪式,改变事物原本的属性。让它从「生」变成「熟」。
「生」变「熟」的仪式
「熟」与「生」是相对的一个概念,从「生」变「熟」有一个过程。一个生人变成一个熟人,需要一个过程。
把生肉放在火上烤一烤,经历了「烤」这个过程,也就从生肉变成了熟肉。这是我们能理解的「熟」。
还有一种「熟」是意义层面的。
古人在祭祀的时候,将一块生肉摆在祭台上。过了一阵拿回来,从物理属性上说那还是一块生肉。但是这块肉在社会属性上已经变成「熟肉」,因为它经历了一个仪式祭祀的过程。
「熟」的意思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也不在单一维度上,它是一个非常有层次感的文字。
人们对「熟」理解的层面常常不在一个语境中。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讨论「熟茶」时会出现障碍。
不同语境下的「熟」与「生」
要讲熟茶我们必须跟生茶相对去讲。我们先来看看「生」的错位。
著名茶人邹家驹在《漫话普洱茶》中就有如下观点:
普洱茶销区通常所说的原旧普洱茶,有时也叫“生普”,相对于“熟普”而言,是指晒青茶类经过长期自然发酵或自然陈化形成的茶品。
人工发酵普洱茶(俗称熟普)50年代初期出现于香港。
晒青毛茶熟化,变成了红汤茶,才叫生普。香港人认为只有红汤茶才叫普洱茶。而本身已经是发酵过的红汤茶,才叫熟普。这是早期香港,包括南洋地区持有的观念。
在那个时期的生普,与我们今天的市场概念是错位的。
「生」「熟」是相待的,在「生」上能发生错位,在「熟」上也同样发生。
举个例子,在普洱茶还没有那么普及的时候,与台湾茶商交流时,他们也会把重发酵的乌龙叫熟茶,把轻发酵的乌龙叫生茶。
甚至本来在台湾有没有这组概念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他们听到「生」「熟」茶的概念时,便马上对应到了他过往的经验当中,产生了不同语境下概念组合。
在国家标准还没有明确的定下来之前,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概念没有可作参考的清晰划分。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020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