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始为药,发展中又被赋予更多使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普洱茶即是如此。咱们就从发展的角度来聊聊普洱茶慢慢长河中质与量的关系。
在采集农业时代,物质极其匮乏,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不足,对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自然的能力不足,所以对能够可以利用的事物倍加珍惜,千方百计开发其用途,想方设法延展利用周期,就是把个人实践经验,个人的感性认识,总结并通过言传身教口头相授的形式代代相传。
哪里有茶、茶何时发,如何识茶、怎样做茶,怎样用茶、如何存茶、如何种茶等等,都在族群之中部落之中共享,并对外严格保守秘密。虽然大家都在认识茶研究茶,但久而久之,各族群各部落各地方对茶的认识就产生了不同。这种不同造就了后来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早期人们能力有限,只能本着“就近原则”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对所不能及的事物所不能及的地方所不能识,所以早期的茶的品种远比今天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甚至可以认为当时一切以植物菌类制成的、可以食用饮用的都可以称为茶。慢慢发现有些有明显的功能性,这些就被茶中分离了出来,被冠之为“药”。“药”有两面性,用得好成药,用不好成毒,这时候又需要解药的药,所以茶就成了“万茶之茶”、“万药之药”。到这时茶属茶科才被区别了出来,成为大家今天所认识的,它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树种的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的茶。
在这一漫长过程中,人们已经知晓了如何种茶养茶采茶制茶饮茶存茶运输茶,各地已经有了自己的茶。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利用自然发挥优势,时代发展社会分工,那些有资源对茶认识高会加工茶的地方族群,相对来说就占得先机,创造财富的同时又创造出更加先进更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因为没有大交流的前提,这些茶文化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自然环境人文风俗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因为不同所以不同,这些茶文化不尽相同。随着发展交流再认识,那些有特色的茶逐渐侵蚀同化占有了那些没有特色没有优势的茶区茶类,又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化淘汰形成了今天国标六大茶类的雏形。
云南,古时的蛮夷之地,虽是茶的发源地,有众多的茶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但地处偏远,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中原。再加上民族众多地形复杂,没有相对统一的制作理念加工标准,所以云南茶不为中原所识,不为中原所认。中原茶文化已经自成体系高度发达时,咱们还处在“茶始为药”的阶段,茶学还混沌初开。这时候的茶也还不是什么普洱茶,茶圣陆羽也只知道南方有嘉木,仍不知道彩云之南产茶,只是唐代樊绰出公差,感云南大不同而著《蛮书》。
他在《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写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经专家研究:
银生城:古城名,今云南景东。
造法:制茶的方法。
蒙舍蛮:蒙舍诏,即蒙舍国,云南洱海南部的哀牢人小邦国。唐朝初期,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比较大的小邦国,史称“六诏”。
椒:诗中指花椒。
桂:诗中指桂花。
烹:古人将茶叶与水一起烹煮,从而得到浓郁的茶汤。
但“散收、无采造之法”确有多种意思,散收指收的地域散还是茶散,还是指茶的种类多而散?无采造之法是指在他看来原始简单没有系统集成固定之法统一之法,还是自然天成无法之法,还是顺其自然无为之法,还是有法而其不识法等等。个人认为有法,但在一个久受文化熏陶受过高等教育,见多识广有着丰富阅历不入眼而有法无法,也可能是时间仓储他未能识法。总之咱们的造茶还停留在茶始为药阶段,造茶之法不入流,远远落后于中原无法与之相比。
他虽然没能深入探究银生茶,但他特别记载了茶,说明他知道云南茶众多,云南茶远播四方,他知道云南茶的重要性,他明白云南茶的重要性。
在历史上茶的地位远比今天高,与盐铁马共归国家战略物资,谁控制了它,谁就有可能控制了其他部族的生存安危。
李琨 文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2020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