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北的六大茶山,除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外,其余的五大茶山都在勐腊县。在历史上,曾有五大茶山,倚邦三山半一说。所谓的三山半指的是曼松山、曼拱山、曼砖山,再加上牛滚塘半山。在易武茶山“一览众山”之前,倚邦是江北六茶山的“盟主”。那是明末清初时期,倚邦茶山红极一时,大批的四川茶农慕名前来,他们怀揣着小叶茶籽,并将它种在了这块茶叶最初的生长地上。当时从外面蜂拥而至的茶人,也有石屏和楚雄等地的,这也是历史上的倚邦大街上,为什么会出现四川会馆、楚雄会馆及石屏会馆的原因。
倚邦与易武,在清代前后谱写过普洱茶辉煌的两个乐章。鼎盛时期的倚邦茶山,曾有八九万人,茶产量达万担之多。人员的流动与茶交易量的迅速扩大,形成了倚邦街、曼拱街、蛮砖街、牛滚塘街四大集镇,而在镇与镇之间,运茶马帮往来,盛况空前。倚邦兴盛时期,街道的建筑规模与思茅旧街相近,而且由于各地茶人的到来,各种文化也纷纷在此交融。当时,倚邦拔地而起的建筑群中,就有五省会馆、孔明庙、川祝庙、城隍庙、土地庙、观音庙、药王庙等,当然,倚邦茶山的这种繁荣,很大程度与四川人带来的小叶茶籽有关。那些远道而来的种茶人在将第一批小叶茶种栽种下地的时候,都没有料到在倚邦这样一个天赐的生长环境里,会生长得如此的好,以至于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京城也有所耳闻,于是倚邦的茶叶就成了清宫贡茶的必选原料。倚邦茶,叶芽细长,银色生辉,味酽正,回甜爽口,历史上以生产圆茶(七子饼)而着名,其产品一度远销港澳、西藏和南洋等地。由于茶质极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二十担之多。倚邦本地茶叶,又以曼松茶味最好,因此清官的贡茶,指名全要曼松茶,甚至昆明开的曼松茶铺号,所卖的茶价比其它茶庄的都要高,因此又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曼松茶的特点是质厚味美,放少许入杯,用开水冲泡后,茶叶直立不沉,实属茶中的奇品。如今,在中国茶叶博物馆里,有二百多年历史,并被港、澳、台茶界称其为“普洱茶太上皇”的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茶,其原料就出自西双版纳的倚邦茶山。
倚邦在傣语中,被称为“唐腊”倚邦,即茶井的意思。在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最高,三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全是高山。与易武茶山相比,倚邦茶山的海拔差异更大,海拔最高的山神庙达到1950米,而最低处磨者河与小黑江交汇处海拔只有565米。倚邦茶山的土壤与易武茶山的相近,这里山高谷深,江河纵横,气候湿润,阳光充足,冬季雾多,有着茶树生长所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和自然条件。值得一提的是,在倚邦茶山,在大叶种传统的种植园,至今却能见到上百亩连片种植的小叶种古茶园,树龄均在三百至五百年,这表明了倚邦茶山与内地古茶区很早以前就有着密切的交流。盛易祥。
倚邦茶山的大叶种茶芽叶肥厚、大茸毛多、持嫩性强、是制作普洱茶的上好原材料;而小叶种茶树茶叶,叶面平、叶质软、色泽绿、茸毛长、持嫩性强、透秘高,极其适合制作绿茶与普洱茶。据有关专家测定,倚邦的古茶树茶叶品质既优于内地的小叶种又优于大叶种,云南的大叶种茶在云南境内北纬25度以北地区生长的“水浸出物”为35%~48%,茶多酚为20%~33%,儿茶素为110~150毫克/克;而倚邦的大叶种茶叶水浸出物达到35%~50%、茶多酚达到27%~38%、儿茶素达到160~220毫克/克,几个指标明显都要高。
对于倚邦来说,茶是大地的恩赐,也是倚邦繁盛的原因和理由。在倚邦村委会,还保存着乾隆、道光和光绪时期的三块青石碑,这些茶碑,记录着倚邦兴旺时期的重大茶事。由于有了茶,倚邦不再是座平凡的山,因此茶在倚邦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据倚邦茶山曼拱河边的老人说,在过去,这里的农妇有关起门来,用胸搓茶的习惯,以表达对茶叶的崇敬和爱护之情。
倚邦兴盛的时候,出现了惠民号、鸿昌号、庆丰和、庆丰益、元昌、恒盛等较有名的茶庄,他们将茶叶运往昆明、下关后,又分销到各地。根据倚邦土司之子曹仲益说,每年春夏两季,云南、四川等地的汉族、藏族商人,不远千里赶着马帮踏古道而来,尤其是每年清明节后的“茶会天”,和大理的三月街相似,倚邦更是商贾云集,不过这样的辉煌已经隐没在历史长河里了,如今只有穿行于倚邦大山里的河流,传来岁月的鸣响。
自从品尝了倚邦曼松茶之后,深居于北京紫禁城的皇族就念念不忘,为了加强对茶山的管理和贡茶的运送,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清政府修筑了一条从昆明经思茅至茶山(倚邦、易武)的运茶马道,这是一条蜿蜒于滇南崇山峻岭中的两米宽的石道,长达数百公里,在那个时代,完全就是一条难得一见的高速路。在倚邦附近,至今还能看到一截截残存的马道,从那上面石板磨损的状况来看,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当时筑路的艰辛和茶叶运输的繁忙景象。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