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临沧勐库普洱茶区 > 圣妙香自圣山来——白莺山
2020年02月01日

圣妙香自圣山来——白莺山

白莺山——因常年白云缭绕、白莺飞聚而得名。位于临沧云县漫湾镇大丙山(主峰海拔2834米)中部,隔江与无量山相望,背靠大丙山野生茶树群落,位于海拔1800米至2300米之间,南北纵距6000米,东西横距1.6千米,目前仍保留自生,半野生和人工栽培古茶树180多万株,分布在12400面山地和村落。
白莺山古茶园不仅有世界上其它任何茶国家和地区都没有的,规模最大、科研价值做高、历史价值最为珍贵的古茶资料,而且是云南古茶树种质资源系全、种多的有力见证。
茶源考述
如今,白莺山还传有关于茶的古老歌谣:“阿维人来阿维人,烤罐苦茶献祖坟”,“阿维山中好地方,茶树成林满山岗……”。白莺山人是把茶当成了图藤崇拜,他们有一个古老的习俗,无论迁徙到哪,都要在房前屋后栽种茶树,每年在采摘春茶前,都要唱采茶山歌,给茶王进香,朝拜茶树王。他们盖新房要洒“土地茶”,挖房基要垫“奠基茶”,竖房架要挂“上梁茶”,定婚要送“提亲茶”,求婚要送“定亲茶”。进新房,要先洒茶和米,清明和祭祖时都要在供桌上摆茶水,在祭祀祖宗和神灵的供品中更是少不得茶的。在白莺山的布朗人看来,茶是通灵之物,可以建立起人与神之间的联系,使凡人得到神灵的庇护。
溯源——
白莺山古茶园的形成,今天所能知道的是魏晋南北朝以前,民间传说认为,大茶树籽实成熟爆裂飞播周围,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野生茶林,但真正让白莺山大茶园形成今天规模的时间当在唐宋,即云南南昭大理国的时期,而茶园的种植经营者,主要是出家的僧众。
南昭大理国时期,佛教盛行于云南,尤其是大理国期间,由于云南地处中原与南亚沟通的十字路口,中原文化的渗透,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以印度为主的佛教文化的影响,使大理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妙香古国”。
白莺山地处南方丝绸之路即茶马古道左侧,山脚下是澜沧江著名古渡口——神州渡。这里交通便利,却又頗为僻静,于是更成为僧众修行出家的好去处。据考证,白莺山在南昭时期便出现了相当规模的佛——大河寺,在以后的五百年间,大河寺及其它庙观更替,但香火不断,加上白莺山的特殊地理位置,使避灾修行的僧众不断在这里云聚,于是,在漫长的五百年间,僧众们在讲经修行的同时,云南最早的佛茶文化也在这里演示,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经神州渡到白莺山时,品饮白莺山本山茶后誉之为“太华茶”。盛易祥。
今天,随着时代交迭,大河寺已淹埋在历史的尘埃中,但白莺山的万株古茶树仍朝吮晨露,晚沐夕阳,而且当年的僧众们种植的古茶树,也一并恢复了野生状态,更加郁郁葱葱。今天不断有来自世界各的专家学者,国家及省市领导前来探寻白莺山,他们无不为白莺山的古茶树园的奇观所震撼。
品质特征
茶树——
在白莺山古茶园,36个自然村镶嵌在千亩古茶园中。村中有古茶,村边种古茶,田边地角皆古茶,满山遍野是古茶,树型巨大,枝叶茂盛。古茶树类型多、规模大、栽培时间长,显示了茶树从野生型到栽培型的进化过程,是茶叶栽培史的缩影,是茶树起源的历史见证,是开展茶树起源与演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茶叶——
干茶色泽乌润略显毫;茶汤清亮透彻、汤色橙黄;香型独特、明显,香高持久;茶汤滋味饱满丰富;生津快且持久;经久耐泡,叶底肥嫩厚实。
采制工艺
按鲜叶采摘季节分为:春茶、夏茶(雨水茶)、秋茶(谷花茶);其中,春茶最优、夏茶最次。
工艺流程:鲜叶、摊晾(走水)、杀青(铁锅)、揉捻、二次摊晾、晒青、毛茶、加工(饼)。
冲泡品饮
取茶约为5克,宜用沸水,选用盖碗、专用紫砂壶等茶具进行冲泡;
头道润茶,快速出汤润杯,古树茶杯底自会留香。
二道茶,散茶出汤时间为20秒左右,饼茶视紧压程度可适当延长;
视茶品质及年份,一般可出汤12次之上。
来源:煮杯茶的光阴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19.jpg 
 
 1234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