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你真的懂普洱茶的“水路”吗?
2020年02月01日

你真的懂普洱茶的“水路”吗?

 水路,百科上的释义为“水上的航路”,出自《资治通鉴》。
不知是哪位妙人将其用在了品茶上,初听让人两眼一抹黑,知晓其意后顿感贴切,和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一样妙。
那么,“水路”指的是普洱茶的什么呢?
品鉴好茶不可或缺的一环
水路,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水路过喉咙的感觉。
这个词是民间茶友在长期品茶下总结的个说法,没有明确的官方定义。它的意义在于考量茶汤划过喉咙时的动态感官感受。
“水路”不同于汤感,表达的是个人的感官感受,随着茶汤流过口腔和喉咙,是否能给你带来愉悦舒畅感。
而汤感是指茶汤的质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普洱茶是较为内敛的茶类,越细品越有味道,因此水路的品鉴极为重要。懂得了水路的表达,才算踏进了老茶友的圈子。
“水路”如何感受与表达
形容水路时,我们经常会用到细、细腻、粗、较粗等说法。盛易祥。
例如绸缎的触感,我们会感觉很丝滑。这时候再感受棉麻的质感,会明显觉得不够绸缎细腻。这就是粗与细的体现。
还有牛奶入喉的丝滑感,与谷物果汁的粗粝感,也可以用于水路的表达中。不同品质的普洱茶,对应的水路表现也有很大差别,通过具象化的表达,可以更好表达你对一款茶的品饮感受。
“水路”受什么影响?
不同茶区及树种的差异、茶箐的采摘嫩度、制作的工艺。
中小叶种茶树,或者含芽率高的普洱茶,呈现的水路都会更细腻。如果款茶普洱茶的水路很细,可以反映出茶叶的采摘嫩度很好,树龄较老,加上到位的工艺,才能保持水侵出物平衡输出。
如果水路较粗,说明原料内质寡薄,木质纤维含量高,其水浸出物含量也同样寡薄,表现在口感上则是种干、糙、燥、刺的感觉,滋味持久度差,韵味寡淡。
容易与“水路”混淆的概念
1、普洱茶的汤感会影响水路的呈现,但两者不应混为一谈。一款茶滋味浓厚或者寡淡,都属于品饮汤感的范畴,非水路的表诉。
2、有的人会将茶汤的“杂味”与水路混淆。通常令人感到“杂”的茶是因为茶香散乱,这样的茶通常水路表现也比较粗,所以大家习惯说“粗杂”。其实,“粗”归于水路,而“杂”则应归于嗅觉。
3、还有人会用“持久绵长”形容水路。这种感受其实来源于我们对茶汤的回味之感,与茶汤的水路并没有直接关联。
总的来说,水路是茶汤给口腔喉咙带来的纯触觉感受的判断。要表达对“水路”的感受,还需要我们在反复品饮中用心感受,多多总结。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20120619053845116.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