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砖古茶树大叶种茶,芽叶肥厚、大茸毛多、持嫩性强,茶叶香高持久、滋味浓重,内含物丰富,为制作普洱茶的上好原材料。
5、曼撒山(易武山)
易武普洱茶是产于云南易武的一种茶叶,俗话说,班章王,易武后。意思是说易武山头出的茶则口感细腻,像温柔的皇后。
易武茶山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它包括易武正山、慢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因面积较大也有人将易武茶山称为易武茶区。
易武老树茶是标准的大叶种茶,具有条索黑亮、较长、泡条,汤色金黄,苦涩较轻、香气较好,汤中带甜,汤质较滑厚、回甘较好、陈化较快等特点,由于矮化和长于山林的特点,山野气韵不同寨子的有所区别。
6、攸乐山普洱茶特点参考上文。
四、新六大茶山为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
1、南糯
南糯茶山坐落于勐海县东北侧,屹立在流沙河东岸,在傣语里,南糯是笋酱的意思。
南糯山被当地人称作云南古茶第一寨,此地因海拔高,气候较好,茶叶发得比较早。
目前仍保留着一千多公顷混生的古老茶园,应是一千多年以前布朗族所摘种、荒废遗留的茶园。
南糯普洱茶口感稍涩、回甘较快且持久、耐泡程度也是很优秀,有年份的南糯山古树茶有淡雅的香气,非常好闻;
入口后即感到茶汤油润,逐渐渗出苦涩感,能化开,口腔有回味。数泡后,喉韵依旧明显,汤汁依旧甜美。
2、南峤
南峤茶山如今又被称为勐遮古茶山,勐遮是勐海县境内最大的平坝。
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设十二版纳时,勐遮、景真和勐翁为一版纳,1927年这里设县,当时称五福县,三年后更名为南峤县,这也是南峤古茶山得名的原因。
1958年11月,南峤(已改名勐遮)县与勐海县合并,改设为勐遮区。
山上地区植木多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汤色深桔黄,香气一般,茶叶等级低。
3、勐宋
勐宋茶山位于勐海县东部,东与景洪市接壤,南接勐海格朗和乡,西南接勐海镇,北与勐阿镇交界。
勐宋是傣语地名,意为高山间的平坝。
勐宋古茶山,拥有较为悠久的种茶历史,从当地居民世系及古茶树生长状况来加以推算,古茶园种植历史在200-300年间。
勐宋普洱茶耐泡程度极高,并且比一般的茶叶出汤率高,金黄透亮的茶汤,氤氲着优雅的气息。
入口苦味浓烈却更柔和,随后回甘持久,喉韵清爽。
4、景迈
景迈古茶山位于普洱市景迈县惠民乡(澜沧县和勐海县交界处),是云南省现存古茶树最多的四大古茶山之一,其海拔一般在1100-1570米左右。
景迈的古茶树和其他树木混生,这也是景迈茶独特香气的原因之一。同时景迈山高龄古树(500年)存量较大,是我国十分珍贵的古树茶资源地。
干茶和挂杯香俱佳,有兰花香或幽兰香;汤色黄绿,口感浓厚,苦涩强,但苦涩转化快,回味持久;口感苦涩强是其典型特点。
5、布朗山
布朗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八十公里处,南部与缅甸山水相连。布朗山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区,总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
布朗族为古代濮人后裔,据说他们是制茶的始祖。
布朗古茶山主要包括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曼新龙等寨子的古茶园。其中,老曼峨是布朗族在布朗山最早建立的寨子之一,其种茶历史已有900多年。
布郎山茶叶属乔木大叶种,汤色橙黄透亮,口感浓烈,回甘快、生津强,香气独特,是众多中外客商和普洱茶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收藏佳品。
6、巴达山
巴达山位于勐海县南端,属西定乡,因其山脉形似大象,故又称“象山”。
巴达是西双版纳州野生古茶树资源最集中的区域,古茶园分布在山坡地带,海拔1580——2100米,古茶树树型乔木或小乔木。
巴达山普洱茶条索紧结黑亮,山野气强,汤色金黄,苦涩较显,汤中带甜,回甘生津快,且汤质饱满顺滑,茶香(梅子香与蜜香)纯正。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