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窗外是公园1903繁华的街景和熙攘的人群,昆明八九月的阳光明晃晃地铺展开来,肆虐的“秋老虎”让过往行人的脸上透着些许焦躁与乏力。一窗之隔的此间,柔和的灯光,舒缓的音乐,角落里慵懒安逸的三两潮人……一个个精巧别致的小罐整齐有序地排列于展示柜中,服务员托着茶盘轻快地往来穿行,透明的杯中茶色不一,晶莹喜人。一杯茶、三五续水砝码,一段悠然的下午时光便在昌宁号茶铺四溢的茶香中开始。
很多到过昌宁号茶铺的人将其称为“茶界星巴克”,昌宁号茶铺的80后掌舵者焦然很乐意接受这样的称谓,“星巴克懂咖啡,我们懂茶,而且我们同样拥有强大的供应链体系,要把茶铺一家一家开到全球各地”,他呷了一口茶自豪地说:“我曾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访各国宣传茶叶,我了解到很多外国人其实对中国茶很期待,他们想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喝茶的”。他认为,茶叶是社交的聚焦点,聊天必喝茶,喝茶必聊天,必须要有一个线下空间来承载这个传统,而昌宁茶厂拥有优质的茶源、辉煌的历史、精湛的制茶工艺、严格的质量把控,并纳入龙润集团庞大的供应链体系,所以昌宁号茶铺在创建之初便对标美国咖啡连锁巨头星巴克。
在人们的印象里,咖啡和星巴克是属于年轻人的。点杯咖啡,在舒缓的音乐中或与好友闲聊、或独自一人办公看书甚至发发呆,高兴了还可以拍个照刷刷微博,文艺又时尚。而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场景,要么是古典高雅的茶道,琴音袅袅;要么是热闹嘈杂的茶馆,咿咿呀呀好不热闹;再要么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火塘上土陶茶壶里的茶水烧得卟嘟卟嘟直响,上方挂个柴火熏黑的烧水壶,极具年代感和生活气息。
其实,喝茶可以很雅,如“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也可以很俗,如“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更可以很年轻很时尚,如焦然所言:“喝一泡好茶不一定需要一个紫茶壶,也可以用很漂亮很简约的玻璃杯”。
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上世纪的茶馆已经逐渐退出历史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而不论是极具仪式感的茶道还是充满乡土风情的火塘煮茶,都受到圈层和地域限制,注定比较小众。对于常年生活于城市,并已经成为消费主力的85、90甚至00后来说,时尚、简约、有格调是他们选择时的共同偏好。“昌宁号茶铺的工作人员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他们对年轻一代消费者喜欢时尚、有格调、快节奏,爱拍、爱晒、爱分享的喜好感同身受,所以选择了以昌宁号茶铺这样一个很“星巴克”的茶铺作为千年茶乡和60年昌宁茶厂的文化载体。
千年茶乡与60年老茶厂碰撞无限潜力
昌宁号茶铺墙上的绘画讲述着它与众不同的过往,以昌宁茶厂6位大师为人物原型的制茶图在昏黄的灯光中泛着幽幽的厚重感。昌宁号茶铺究竟与昌宁茶厂有何种渊源?年轻时尚的今天和厚重积淀的昨天之间,又是怎样的纽带在连接和升华?焦然选了靠近壁画的桌子坐下,将他初次了解到昌宁茶厂历史时的震惊以及他宏伟的商业蓝图娓娓道来,眼眸和话语间不自觉地流露出惊叹、激动和坚定。
昌宁茶厂孕育于千年茶乡昌宁,这个地处北纬24°“黄金茶线”上的小县城,是全国首批4个优质茶叶基地县之一,扼澜沧江流域优质茶区源头,境内群山环绕、溪流遍布、峡谷纵横、云雾缭绕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优质的大叶种茶基因。42个野生古茶树群落、20多万株古茶树散落在昌宁的原始森林甚至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与昌宁人的生活血乳交融。据出土文物考证和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1世纪的秦汉时期,昌宁先民就有用茶饮茶习俗,而有文字记载的植茶历史则可追溯到宋元时期,昌宁所产之茶在多个朝代都曾作贡品上奉朝廷。
关于昌宁茶厂的辉煌历史,焦然早已熟烂于心:建厂当年便实现了“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盈利”的茶业历史壮举,获得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的国务院奖状;1962“国宝”大金芽红茶作为国庆献礼茶获毛主席嘉奖、邓小平代回信;产品远销各国,被酷爱红茶的苏联人誉为珍贵的“茶叶伏特加”,还有后来被上市茶企龙润集团收购,为龙润庞大的供应链体系源源不断的输入优质茶品。
然而,使焦然下定决心以昌宁茶厂开启他商业蓝图的,除其成绩斐然外,还因为它有“温度”。在昌宁茶厂60年的老厂房里,焦然从老茶人杨寿祥那里听到了关于昌宁茶人的故事,让他记忆犹新。60年前的昌宁交通不便,全县只有一辆车,茶厂是靠老一辈的制茶人肩挑手扛、人背马驮,在一片荒山空地上建立起来的,很多人在厂里工作、结婚、生子,一直到退休,再看着自己的孩子、孙子在厂里工作、成家立业,茶厂于他们而言,是一段有温度的记忆。
如今,昌宁茶厂建厂初期借鉴苏联援建专家科学原理设计,取材当地具有木质细腻坚硬、天生防腐防虫特性的水冬瓜树,以“四合院”的经典建筑形式全木建造的独一无二的茶仓被保留了下来,同时延留下来的还有昌宁茶厂的“茶二代”、“茶三代”,以及几代人积累下来的传统制茶技艺。“昌宁茶厂有这么好的产品,有这么好的故事,为什么不去想办法把它做出来?是单独做一款产品,品牌还是做一个什么?”耳濡目染于中国传统茶文化并多年求学于海外的焦然以其国际化的视野看到了老茶厂的无限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