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不同朝代的茶道精神,都是些什么?
2020年02月01日

不同朝代的茶道精神,都是些什么?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从生吃、药用、羹饮、煮茶再到后来的泡茶,逐渐形成了富有中国韵味的茶道。

不同时代的茶人,对茶道也做出了自己的理解。

茶道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通过喝茶,诗僧皎然体会到了茶带来的涤昏、清神、得道三个境界,并感叹只有作为神仙的丹丘子才能体会茶道中的幽微吧。

当然,皎然的一位挚友——茶圣陆羽无疑是深谙茶道真谛的。

他著的《茶经》详细记述了茶的栽培、采摘、制造、煎煮和饮用,还将饮茶上升到了美学和修身的角度。

比如他提出选择茶碗时要结合茶汤来选择,以体现汤色之美;此外,他还提出“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与修身结合,注入了人生哲理。

到了晚唐,饮茶之风已逐渐盛行,《封氏闻见记》中说:“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两宋时期的点茶、茶百戏将茶拉升到了艺术的高度,是我国饮茶史上的美学巅峰。

虽然两宋时期没有明确提出“茶道”二字,但茶人们对茶道精神的追求却是孜孜不倦的。

不爱江山爱艺术的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提出了“致清导和”、“韵高致静”的说法,这无疑是对茶道精神的概括。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说:“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乐观豁达的千古奇才苏轼更是做过很多赞颂茶的诗,如“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这些名人有的以茶喻人,有的以茶譬德,从品茶的过程来阐述茶道中的人生智慧。

到了明代,朱元璋宣布废团兴散,散茶开始成为主流,明代茶人因而提出了“茗理”的概念。

他们认为,茶中草气是“气质之性”,茶中的花香是“天理之性”,制茶重在去除草气,激发花香,而茶的气质变化,则是浑然天理。

而天理浑然,不只是治茶之“理”,同样是修身养心之道。

到了近现代,对茶道理解较深入的是苦茶庵的主人——周作人。

他有段名言: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

这段平实、冲淡但富有意境的描写,概括了近现代相当长段时期的茶道观。

20世纪80年代以后,庄晚芳、吴振铎、赵朴初等相继概述了自己对于茶道的阐述。

庄晚芳提出了“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吴振铎提出了“清、敬、怡、真”的茶艺精神;赵朴初则有句名诗:“七碗受至味,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从唐代皎然开始提出茶道二字开始,就表明喝茶不只是物理层面的享受,还能得到精神层面的愉悦和升华,茶道二字,也成为无数茶人向往的至高境界。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5368897981

 47.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