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熟茶难喝的认知是怎么形成的?
2020年02月01日

熟茶难喝的认知是怎么形成的?

 熟茶有几个概念,小堆、离地、古树、高杆、轻发酵。。。
有这几个概念的,基本算是高端茶。
对不对?
小堆、离地、轻发酵,是指工艺。
古树、高杆是指原料。
有些热门概念的茶品,我喝过,有不错的。
但是,是否小堆,是否离地,我是真不知道。
只是我一般都遵照手册办事,说是离地的时候,我喝茶的时候必然抬脚,反正脚是一定要离地的。。。
发 小堆和大堆,一直有争论。
国营时期,没有争论,发熟茶,都讲究“做大堆,发重茶”,发重不发轻,是尽量出厂就能销售,做大堆,是要保证温度起得来。
看历史的一些资料,依稀可以判断,之前的做法很多种,有大堆,有小堆,有温水发茶,有冷水发茶,不是像今天的资料反映的这么统一。
做大堆,主要的考量是在成本,这像食堂做菜和小锅做菜的成本道理相同,其口感结果也成正比。
做大堆,节约人工成本,原料成本,损耗摊销低。
做小堆,损耗居高不下,到达30%也是正常的数据。
无论大堆,小堆,目的是发酵,为什么会有争论呢?
这两年小堆的玩家熟茶水准都比较高,远远超越了前代,很多茶品都远远超越了几十年老熟茶的口感。
只是,市场认可度仍然很小,这比较奇怪。
老一辈崇尚做大堆,不过是旧时代的认识。
这种认识错之有错,怎么可能认为大学食堂的大师傅就是一等一的高手?
有一年,拜访一个茶人,那天一堆人都在,老前辈自己慢悠悠泡了一壶浓浓的熟茶,一杯接一杯的喝,茶汤浓稠,黑酱油汤,茶色不透,我喝了一小口,耐不住堆味,放在一边,朋友不一样,新手,好学,崇拜的盯着老前辈,生怕漏听半句话,有样学样,喝酱油汤。
茶人说这是好茶啊,这样的茶治百病,我73年起就开始喝熟茶了,喝到现在,你看我什么病都没有。
云南人七十年代喝熟茶?
你怎么不说云南人天天骑大象上班的事情呢?
云南人以前没有听说过普洱茶,喝的都是绿茶,蒸酶茶一统全省的口感,家庭,茶馆,超市,办公接待,无不蒸酶茶,没有任何普洱茶的影子。而在蒸青茶之前,云南人传统是喝青茶,即春尖、春芽、春蕊、甲配、乙配等晒青绿茶。
每个人的记忆,都会有修正,每个人都是如此。
普洱茶讲究原料,忽略工艺,讲究仓储,忽略工艺。
原料,工艺,仓储三者的关系来看,工艺的占比不高。
不是说工艺不重要,当然重要,是这几个条件里面,原料的比重最大。
相较而言,普洱茶的工艺更接近于“自然”,味道亦近天然。
很多老茶人强调工艺,强调拼配,这是当时条件下的认识。
尤其讲到熟茶,大家都刻意强调做工,拼配,根本不提原料,也不敢提及原料。。。
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原料低端,价格低廉,销售巨大,影响巨大,口感却是反面——反而形成熟茶难喝的普遍认知。
来源:吴疆说普洱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12948210_113058320141_2.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