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云南白茶溯源(2)
2020年02月01日

云南白茶溯源(2)


白龙茶业曾用包括古树在内的各茶树品种来做白茶,不过对比下来发现还是用景谷大白茶做白茶效果最好。所以张正勇认为,景谷大白茶制作白茶是最好的,比做成红茶、普洱茶、绿茶要更好。
采访中张正勇也坦承,景谷大白茶是特大叶种,叶片比大叶种还要大,而福鼎大白茶和大毫茶是中小叶种,中小叶种的氨基酸含量要更高,所以鲜爽度要比大叶种更好些,这是大叶种、特大叶种难以比拟的。不过从茶叶里面有效的内含物质丰富程度来看,中小叶种肯定比不过大叶种茶。
丰富资源带来云南白茶的多样性
经过早期众多中小茶企的试水后,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云南茶企,已开始开始涉足白茶产品。暂且不说已生产白茶产品多年的茶马司景谷茶厂、白龙茶业、秧塔大白茶公司等众多来自景谷的茶企,云南白药红瑞徕、柏联普洱、津乔普洱、吉普号等品牌企业,也纷纷推出了自家的白茶产品,来完善和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北京天月集团、广东天合茶盟等省外企业,甚至联手在云南成立公司,推出“白凤凰”古树白茶专业品牌……
被誉为“台地茶之父”,曾培育出云抗10号、雪芽100等优良品种的肖时英就认为,用云南大叶种白茶创制云南特色白茶名品大有可为。
肖时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白茶原产于福建,我们要在虚心学习的同时,也要发挥云南大叶茶的良种优势,创制云南特色白茶名品,超越传统的白茶,这就是我们的追求和目的,也是我们开发白茶的指导思想。他认为,云南大叶种具有芽头大、耐泡、香气足、内含物质丰富、春茶发芽早等特点,发展白茶产业时优势明显。一个云南大叶种芽头等同于3个小叶种芽头,而且初春时节许多茶区还是冰雪覆盖,云南的大叶种春茶已采摘上市了。
当然大叶种也有不足之处。肖时英举例说,比如雪芽100的抗寒性差,气温冷凉地区不适宜种植大叶种。不过,这是缺点也是优势,因为有的地区想要发展云南大叶种茶种植时也会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所以云南发展大叶种白茶可谓独占鳌头。
近年来,市场对白茶的需求日益增长,肖时英认为这是云南发展大叶种白茶的良好机遇,有利于促进云南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与肖时英所倡导的一样,可以明显看到的是,不少云南白茶的先行者已经走在路上,在原料、工艺、产品等方面不断地探索精进,一款款颇具云南风味的白茶产品已经上市,并在市场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欢迎,引起业内人士和白茶爱好者的关注。
从景谷大白茶到生态茶园到古树,云南优良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以及云南大叶种丰富的种质资源,为云南白茶产品的开发创造了多样的选择,给云南白茶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云南白茶以一股与生俱来的摄人魄力,刚几声啼响,就让人不得不对这个新茶类产生出极大的亲和力。
云南白茶未来可期
云南白茶的发轫,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改写着中国白茶市场的格局。
而这,得益于云南的大山大水。云南秀美的山川,为万物的生长提供了无限可能,并缔造了茶这一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
作为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云南拥有极其丰富的茶树资源。虽然他们都被统称为云南大叶种,但不要天真地以为云南只有一个茶树品种。实际上在云南茶区,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茶山村寨,茶园里生长的茶树都有好几个品种。
丰富的种质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迥异的气候条件、面积广阔的茶产区是云南茶的基础,使得云南可以生产出各种优质的茶类,为云茶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在云南,六大茶类中除黄茶尚未听说外,包括普洱茶(黑茶)、红茶、绿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都有生产,而且品质都不错。云南独特的大叶种,无论是内含物质、酶活性还是水浸出物,往往要比中小叶种多而丰富,成为云南白茶在口感、香气、韵味、耐泡度等方面的天然加分项,也让人们对云南白茶生出更多期待。
也应当看到的是,尽管有着十多年的探索,云南白茶从原料选择、制作工艺到出产成品,至今仍缺乏相应的标准。不要说地方标准,甚至连企业标准都还没有。此外,作为白茶产业的后来者,云南白茶在市场推广过程中的认同感上,也还面临着一定的阻碍。
云南白茶在香甜度和细软的口感上都比较出色,而且涩味较低,在各方面都可以做到比较平衡。也正是这个原因,吉普号创始人张宇在做产品规划时,对云南白茶产品给予了较大的期望,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推出了留白、吉白等多款云南白茶产品。尽管销量还不错,但实际的市场效果并没有达到他的预期。
冷静思考后,张宇认为消费者除了品饮价值、口腔愉悦之外,还有一层是观念价值。在他看来,云南白茶现在的最大劣势,是外界对云南白茶的认知问题。
云南的标签只要一讲茶,排第一的一定是普洱茶,然后是滇红茶。现在云南白茶之所以没有更大范围地普及开来,不是因为品质、口感不好,而是因为消费者观念的问题。一提起白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福鼎白茶、政和白茶,然后是安吉白茶——尽管安吉白茶在茶类上不算白茶,很少有人会想到云南白茶。这种观念上的认知,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需要时间的积淀和云南茶界人士的共同推广,共同努力。
抛开久远的历史不说,从复兴以来普洱茶也走了20来年,滇红茶从创制至今也有80来年。对于刚兴起不久的云南白茶来说,过去的两三年间虽然发展势头不错,但离规模化、产业化还有一定的距离,要被更多的人认知还需要时间。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19年11月刊
作者|段兆顺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2-140524164359412.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