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无纸红印,易武联兴撑大梁;泰版宋聘、七三老茶惹争议
2020年02月01日

无纸红印,易武联兴撑大梁;泰版宋聘、七三老茶惹争议

 前言:香港仕宏拍卖一直是老茶界的重要风向标之一,其诸多拍品的落槌价,整体拍品的价格走势,折射出的市场喜好,能够反馈出诸多有价值的信息。这月的26号,陆离也将携团队前往香港仕宏秋拍现场,为茶友们带来线讯息,淘得优质好茶,敬请期待后续的专题文章和视频。
这次仕宏发布拍品信息后,除了金山楼旧藏无纸红印,易武联兴号,江城群记号等重磅拍品外,还有几款老茶引起了茶友们的疑问:什么是泰版宋聘号?和正品有什么关系?什么是73青和73砖?真的是1973年投产的吗?
这篇前瞻文章,陆离就来聊聊茶友们关心的这些问题,文章最后还会分享个人认为这次拍卖最值得入手和关注的几款拍品,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看到最后。
什么是泰版宋聘号?和正品有关系吗?
泰版宋聘号等东南亚产普洱茶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民国时期,建国之前,云南生产的普洱茶,可以从蒙自海关出发,直接运到越南海防,再走水路抵达中国香港,这要比原先的内地运输便捷太多,地缘上的联系,让当时的缅甸掸邦和云南马帮经常有业务往来,关系还算不错,缅甸也经常仿照易武的茶庄生产普洱茶。
不过,当时所说的“普洱茶”,是指使用洒水,高温高湿陈化等发酵手段的茶叶,并未严格规定茶青来源,因此各地都会生产“普洱茶”,如香港普洱茶,泰国鸿泰昌,泰国宋聘号,以及后来的广云贡茶,重庆沱茶等等。
(注:当时香港生产的这些“普洱茶”,其实就是利用人工洒水发酵,缩短陈化时间,做出本地市场喜爱的红汤茶,另外由于香港本身不产茶,茶青是从各地进口而来的,云南的茶青占比较大,也有些来自越南,泰国的边境茶青。)
新中国成立后,受当时的国际局势影响,这条特殊的运输道路被叫停,但老挝和缅甸,还是有一些本地产茶叶,以边境贸易的形式进入国内。这种时断时续的边境茶叶贸易,在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短暂繁荣。当时国内正值文革,云南的普洱茶和原料无法调运到香港,香港茶商只能到泰国清迈地区,购买各种泰国青、马来青。
因此客观来说,当时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都零星分散有私营茶庄,以普洱茶、六堡茶、六安茶等名义,进入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的茶叶市场。
这些茶品的品质和价格大多不如云南普洱茶,但也有少量品质不错的“泰国鸿泰昌”,“白绵纸包宋聘号”等茶品,要知道当时国内的普洱茶生产,早已是计划经济下的国营茶厂时代,而这些颇具号级茶遗风的茶叶,正是在建国前外逃,后与国民党残军一同流亡在金三角地区的原号级茶庄制茶人。
1949年,很多背靠大商号的号级茶庄经营者因为畏惧新政权,大多出逃到了泰缅边境地带,后被国民党的一支残军俘获,最终落脚在了地处泰国、缅甸、老挝的金三角地带。
这些流亡在金三角的旧茶人里,有江城敬昌号茶庄创始人马敬修,有前昆明瑞丰茶庄创始人马子舆,这两家人的后人至今都散布在泰国、缅甸等国。甚至还有原车里(今景洪)县县长,曾在佛海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担任过重要职位的李拂先生。
野心勃勃的国民党残军始终幻想着反攻大陆,于是就把基地设在泰缅边境,部队的补给则是从当地华侨商人中“吸血”,这些熟悉普洱茶制作的旧茶人和茶庄伙计,也在当地重新组建了茶庄,用生产的茶叶维持部队的一部分支出。
1964年,原国民党五军的段希文部残军迁往泰国北部的山区美斯乐地区,70年代初,他们因以雇佣军的形式协助泰国政府对付山区苗族的革命,被泰国政府批准加入泰国国籍。
就这样,这些残军与少部分茶人,就从难民身份转变为泰国公民。据说部分熟悉制茶的老人,在日子安稳后又拾起了普洱茶的手艺,指导本地茶叶生产,固执地在异域维系着故乡的传统与家乡的信念。而这,正是泰国宋聘号的由来。
73青和73砖的投产时间是1973年吗?
熟悉七子饼时代名茶的朋友们,可能都听说过“73青饼”“73厚砖”,“73樟香砖”的名号,此前的说法,多从1974年后才诞生配方茶的事实出发,将这类茶解释为假,其实这类茶品的73并非指1973年,其由来还要从台湾讲起...
20世纪80年代,台湾兴起一阵紫砂壶热潮,但当时两岸仍处于贸易隔绝状态,台湾人想得到来自大陆的宜兴紫砂壶,只能通过走私,由此,一批批走私船借助香港中转,不断往返海峡两岸走私紫砂壶。
对于铤而走险的走私者来说,只要船过了台湾海峡,一把紫砂壶就能翻价几十倍,但也要冒着船只扣留,血本无归被捕坐牢的风险,为了尽量多赚些,在香港中转时这些人会捎带很多茶品进仓,把货舱塞满,在台湾火过一段时间的高档罐装岩茶和铁观音就是这么来的。
除了密封性好的高档茶外,走私船有时也会夹带一些便宜的普洱茶饼和茶砖,用来填补船舱空隙,以防风浪颠簸磕碰茶壶,当时叫“填舱缝”,不过由于船舱里狭窄不透气,普洱茶会吸附舱中异味,眼界甚高的台湾茶人们并不喜欢这种味道,称其为“臭浦茶”。
不过,大众市场却接受了这些到岸后低价处理的普洱茶,原来,当时台湾赛事茶火热,追求干茶美观,香型清香,于是发酵度高,价格不贵的红水乌龙,逐渐被干茶美观,价格昂贵的绿水乌龙逼出了市场,茶性温和,价格便宜,滋味醇厚,经久耐泡的普洱茶,正好填补了这部分市场。
在大众市场的带动下,需要大量饮茶提升禅修的僧人也选择接受普洱茶,后来一些长期喝绿水乌龙,肠胃功能弱的茶人也开始以异味轻的普洱茶为替代茶品,有了影响力后,一些价格昂贵的高品质老茶也流入台湾,自此,台湾的普洱茶热开始了。
1984年,有个台湾茶商辗转多方后联系上云南省茶司,希望能进口一批仓储好,无异味的茶砖,据时任特种茶部经理的昌金强同志回忆,当时双方本来谈的是昆明茶厂的7581砖,但由于入关的茶品不能有中文,这批7581又已是包装好的状态,再换包装不仅麻烦,而且浪费物料,于是在协商后,决定改为一批原本打算销往边区的厚砖。
这批厚砖有勐海茶厂生产的,也有景谷茶厂生产的,共同特点是未经发酵,且选用7~8级的低等级原料,由于茶梗太多,果胶含量不够,压制后会反弹,砖型非常厚实,可能是因为当时剩的副茶不多或是收来的料够用,这批茶砖拼入的红绿碎茶相对较少,因此既有边销砖特有的味道,又不像真正的边销茶用料那般粗老碎杂。
这批茶在出厂时没有单片独立包装,而是四片一捆,每捆以牛皮纸简单包好,台湾人从香港拿到货后,将包装换掉,用白纸包成无字的中性包装,又从泰国买了泰国的原产地证明书,做成由香港转口的泰国产品,顺利入关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