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如何通过品饮体验去判断山头茶的真假好坏?
2020年02月01日

如何通过品饮体验去判断山头茶的真假好坏?

 经常会遇到好多茶友加我,上来寒暄两句,然后就会发一堆照片询问:这茶是真的吗?看得出是古树吗?工艺有没有问题?仓储有没有问题?这茶怎么样……老实说,我并不反感茶友的提问;相反,证明大家起码对于我的内容、品鉴认可度还是高的;但往往面临这样的问题时,我也是手足无措,甚至是哭笑不得:想要通过包装、条索、茶汤汤色、叶底等几张照片所传递的信息,就要判断山场真假、树龄大小、工艺好坏、仓储、价格等,实在是有些为难为区区了。
这里统一回答一下:不管是什么茶,终究是要入口的,只能通过品饮体验来判断,结合你对这款茶的认知来得出最终的结果,而因为感知能力和认知多少的关系,这个结果大概率也只是参考答案!举个例子:比如一茶友拿了一泡名为冰岛老寨古树的茶来给我试,我会结合我的体验感和个人对于冰岛老寨古树茶的认知,来做出一个“答案”,但因为个人的品饮体系可能不完善,且对于冰岛老寨的认知有限,所以这个答案只能作为参考。所以,要解决标题里的问题,本质上还是要提升自己的品鉴能力和认知水平。这篇文章,我将结合自己的品饮体系、对于山头茶的认知以及十多年的源头品控经验,为大家尽可能多的解答“如何通过品饮体验去判断山头茶背后的信息”。
|  判断一款山头茶的真假好坏,核心就是在判断这三点!就个人接触到大部分只喝高端茶的茶友,但凡一款茶的品饮体验在其体系里是过关的,他大概率不会去在意这款茶的真假,很简单,因为其品饮体系足够完善,对于山头茶的认知和感知都有着相当的水准,当然也有可能其有足够的试错资本。而如果非要判断一款山头茶的真假好坏,首先要弄清楚需要判断的核心有哪些?个人认为三点:1.山场;2.树龄;3.工艺;而通过品饮体验去判断这三者有哪些难点呢?山场的判断难点在于:1. 对于任何山头而言,山场本身是复杂的,所以搞清楚山场参数变化带来的品饮体验改变是困难的。虽然都叫一个山头名,但茶树资源相当分散,地块的小区域气候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山场参数(如海拔、土壤、光照等),参数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山场风味的不同;2.市场对于山场风味的引导是单一的,甚至是错误的;冰岛的“冰糖甜”,昔归的“菌子香”,老班章的“霸气”,薄荷塘的“薄荷凉”等等,本质上都是讲山场特点;客观讲,这样的营销方式有利有弊。利者,让茶友记住了这些山头,减少了推广成本;弊者,其一,这些山场特点可能根本代表不了该山场的风味;其二,个人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到,单一的体验难以撑起高水准的品饮;其三,降低了不良商家造假的成本;树龄的判断难点在于:1. 树龄的重要性被行业拔高到一个相当的层次,在品控的过程中,树龄(树形)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任何一个有经验的品控都不会将树龄的位置放第一,相反,大家不太关注的山场、树种等可能才是品控师更关注的。2.许多大家以为的体验都不是树龄带来的;树龄(树形)的大小到底会影响品饮体验的哪些方面呢?莫衷一是,但可以确定的是,许多大家以为的体验都不是树龄带来的。这里不展开细说了,只表达个人观点:树龄的大小主要影响的是汤水的厚度和品饮的持续性;当然,这个答案是相对的。比如相对小树茶而言,古树茶的茶汤厚度要更好,体验的持续性也要更佳。(此处对持续性稍作解释:汤水的持续性非耐泡度,指的是某种体验从开汤到尾水都有持续的表现。比如相同茶园的古树和小树,小树茶的香气可能持续一两开,古树茶的香气从开汤到尾水都能捕捉到)工艺的判断难点在于:1. 工艺无标准,山头古茶主打一个“看茶制茶”;2.就目前的山头茶而言,工艺问题更偏向“程度问题”、“方向问题”。换言之,目前的山头茶原料初制,已经很少见常识性错误的问题了,比如不萎凋,直接杀青;或杀糊了,炒干了等;更多的是,对于工艺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的问题,比如萎凋的程度,有人喜欢萎凋轻一点,有人喜欢萎凋重一点,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轻和重,有可能这样的程度对于萎凋而言,都是在合理范围内的;或者有人认为要“高温快火”杀青,有人认为要“低温慢火”杀青……以上所列举的问题,对于大部分茶友而言,其判断难度不言而喻。
| 普通茶友,如何通过品饮体验去解读山头茶背后的隐藏信息?读完上一段之后,大家应该对判断一款茶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这一段,从个人品饮体系出发,分享4点,希望能提升一下大家的认知。1.还是那句老话,对于普通茶友而言:常识大于知识;茶友们,自信点。但凡只喝山头古树茶的茶友,你的品饮水平已经超过了80%的从业者,包括茶农、茶商、茶叶内容博主……
说句大实话,如果不是因为身处山头茶行业,90%的从业者大概率舍不得花上千元去买200克山头古树;换言之,大多数情况下,从业者是没有茶友那么热爱山头古树茶的!热爱就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帮你解决大部分你遇到的茶叶相关问题。所以,如果你长期品饮山头古树,请相信自己,记住这两句话:1.1. 跟着感觉走很重要。喝茶是愉悦自己的,外界的声音再响亮,也不及你身体的反馈来的真实;1.2. 你掌握的常识很重要。事出反常必有妖,少听古树多喝茶;
2.判断一款茶品饮价值的高低比判断其真假更有意义;这句话说了无数遍,此处不做过多的解释了,举个例子吧:假如我喝到一款信息不明的山头茶,但它的滋味、香气、山场韵味、茶汤内质、口腔韵感、身体体感……每一点的体验感都拉满,都长在我的审美上,那它具体叫什么山头,其实不重要!无论从品控还是品饮的角度,让我花高价,我都是愿意的!但如果一款信息完善,甚至可溯源的名为昔归头春古树的茶,无论穿透力也好,滋味香气也罢,都没喝到我想要的感觉,那它即便是真的,我也不会下手!
3.先判断工艺,后判断内质,最后寻找记忆点顺序很重要,至于什么是记忆点、什么是内质,就不详细解释了,有想要了解的朋友可以翻阅之前的文章!3.1 拿到一款茶,最少会通过三次品饮体验去判断其价值,分不同的时段、不同的投茶量……条件自己把控。 每一次,一定要有个侧重点,第一次,我就找它工艺的瑕疵或问题,依次类推;3.2 工艺虽然没有标准,身体的反馈却是有门槛的,理论上,任何不愉悦身体的气息都可算作工艺问题,但凡你感受到了这个气息,就面临取舍:首先,这种气息自己能不能接受,如果不能接受,坚决摒弃;其次,要判断这个气息是属于瑕疵还是问题,比方说糊点这个问题,一泡茶偶尔有糊点,滋味里感受不到糊味,可算作瑕疵;如果已经能感受到糊味,那就算工艺问题;3.3  先内质,后记忆点的原因是:就个人目前接触到的山头来看,在工艺和仓储没有问题的前提下,一款茶的内质不会随茶园茶地、品饮时空、冲泡环境的改变发生改变;记忆点则不同。举例:以某山头的古树为原料制作的茶,不会因为茶地的不同而喝不到古树的感觉,也不会因为换了一个地方喝,就喝不到古树的感觉了;但记忆点不同,比如下磨烈以“兰花香”闻名,但下磨烈的许多地块是喝不到兰花香的;此外,不同的时空、仓储阶段、冲泡方式,都有可能喝不到兰花香;4.通过内质判断树龄,通过记忆点判断山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