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现象,茶商多,茶厂少两年之前,茶山开采,一般都有个仪式,以茶厂为主导,表示茶山开采,也表示鲜叶的价格开了出来。2017 年杨尚燃搞过之后,茶山都是依模按样,好像是一种“传统”,热闹的时候,一个山头几十家茶厂搞开采。
有一个家大茶厂也喜欢在各大山头搞开采仪式,关键是,只开采,不收茶,也就被各大山头驱赶,甚至明文规定不能允许出现该品牌字样的衣服、横幅出现在山头。
最近的 5 年,老茶厂消失,基本都是外来的新品牌造势,做铁观音的来搞这种仪式。去年开始,全面消失了,各大山头都是如此,今年的表现是更明显,茶厂不再,茶商,游客增多。
以前是茶商多,游客少,近几年,游客多,茶商少。角色不太分得清,游客也是茶商,茶商也是游客。茶山季节性抢购场面,属于冲动性消费。很多人不是非要收茶,只是到了季节就非要上茶山。好多人上山习惯了,不上山就不是做茶。
第二大现象,一线山头鲜叶价明显下降
去年勐海的一线名山就已经大降,而且,降价也卖不掉,原因是产量太大了。勐海的布朗、勐宋、南糯三个大茶区相当于其他三个县的产量。
比如,易武的一个小山头,一年春茶也就几十斤正宗的茶,每颗树背后都有十几个老板,价格怎么降?
而勐海的一个寨子一个春茶几吨古树,产量是天壤之别。
产量大,价格还贵,这本来就是茶山玄机。
决定茶叶价格的,也和采购量有极大关系。
市场上很多人听到的报价,都是零售价,假如一个茶商采购的就几颗树,几公斤茶叶,如何又做到议价权呢?
茶山的价格也是五花八门,除开暴热的 2014 年、2018 年两个年份,小树也卖到大树价。
其他年份基本还是分开,小树一个价,大树一个价,至于现在新起来的一二三四类茶,实话讲,我也不太明白,
第三大现象,网红消失,专业茶商崛起
直播从个人变成团队后,就遭到各个山头茶农的驱赶。
最早的直播,小姐姐拿个手机拍拍图片就能拿下订单,市场好价格高,也就没有必要造假。
你看,造假是有底层逻辑的。
后来开始搞直播,播古树卖小树,最起码还算是“良心茶”,再后来,是直播团队集体上山,台地变古树,走的是线下大茶企的思路,就被各大山头直接封禁。
第四大现象,包地现象基本消失
包地,是指名山头,发烧山头,前几年的价格实在太高,茶商把茶地包下来,大小树通吃,小树卖掉,古树自藏,以摊销成本的做法。但是,无一例外,全部亏损,至今许多人连承包费都拿不出来。
茶叶是靠天吃饭的。
第五大现象,炒作新山头现象消失
先讲我做茶的理念,不走大路,不抄近路,不走热门,不抄偏门。名山与否不重要,名气大茶叶口感,当然好。名气大,口感普通,没有做的必要。
很多茶商喜欢追名气大,尤其曼松茶之后,小树茶贵过曼秀,落水洞、麻黑高山一带的古树,如果是隔得远还能想通,大概是滋味不如人。问题是易武的古树有口皆碑啊,也卖不过。
这两年炒作的思路更是夸张,越是远的小树也是贵,天门山,冷水河,黑水梁子都是如此。
新种的小树,优势明显,甜味足,缺点也明显,滋味偏薄,适合现喝,不适合存放。
茶山的成名,完全与茶叶品质无关,与好奇心有关。。。
这算是我看不懂的地方。
不懂就不懂吧,反正这世界的事情,不懂的太多!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020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