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普洱茶,究竟该买“大厂”还是“小厂”?
2020年02月01日

普洱茶,究竟该买“大厂”还是“小厂”?

最近群里茶友经常聊到关于“大厂茶”和“小厂茶”的话题,大家也经常各抒己见,鉴于此,便想专门写篇文章来聊聊我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和看法。

一、谁的茶更好:大厂与小厂之争

在普洱茶爱好者的圈子里,大厂与小厂,永远是焦点话题之一,各自也都有一批“忠实拥趸”存在。

很多新手茶友入门,被安利最多的建议也是“先从大厂茶入门”,这种建议当然是好的,而且这句话我也跟很多新入坑普洱茶的茶友讲过。

说到“大厂”,很多人第一反应能想到的,无非就是大益、下关、中茶、澜沧、老同志等知名度较高的、耳熟能详的品牌,而说到小厂,则默认是那些岌岌无名的小品牌,甚至是没有品牌的“茶农茶”。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茶友对“大厂”和“小厂”最朴素的认知。

“大厂”与“小厂”这两个词,只是茶友圈子里约定俗成的民间叫法,是两个“相对概念”,并无相应的严谨的、官方的学术定义。所以在面对“大厂茶”或“小厂茶”之类的说法时,作为茶友,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理性客观的认知。

但究竟什么是大厂?什么是小厂?

我们在谈论普洱茶“大厂”和“小厂”时,又是在谈论什么?

二、概念与界定:究竟什么是大厂和小厂?

1、大厂的界定

大厂,在我个人的理解中,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

1、知名度高(驰名商标、知名品牌、老字号等);

2、影响力大(有很高的行业地位和行业影响力)

3、规模大(产销量大、销售渠道广);

4、行业龙头品牌/企业(官方认证);

5、有代表性的口碑产品(产品才是硬道理)

以上5点,不定同时具备,比如,规模大也可能知名度并不太高(茶行业也有隐形大厂),或者知名度高但主业并非普洱茶(比如凤庆茶厂/凤牌)。

那与之相对的,知名度不太高、规模不太大的品牌/茶厂,就统称为“小厂”。

当然,“知名度”这种有点虚幻的概念,也只是相对而言,同一个品牌,在不同的茶友圈子里,认知度也是有明显差别的。

在云南西双版纳、临沧、普洱这三大茶区,有大大小小成千上万家茶厂/茶企,如果再算上初制所那就更加不可计数。在这千千万万的茶厂/茶企中,“大厂”只是其中的九牛一毛,绝大多数都是“小厂”。

此外,在茶行业,还有这样一种“品牌”与“工厂”分离的现象,有的品牌只有品牌没有加工厂,所有产品全依靠委托其他茶厂代加工,也有一类加工厂自己没有品牌,全凭给别人代加工赚取加工费维生,这在很多行业都普遍存在,茶行业也不例外。尤其是一些规模不大的品牌,更多都是选择“委托加工”的方式来运营。

2、公认的大厂有哪些?

在大众层面,公认的普洱茶大厂无非是大益、下关、中茶三巨头,也是公认的“一线品牌”。

此外,影响力略低一点的“二线品牌”如澜沧古茶、八角亭、老同志、福今、陈升号、勐库戎氏、雨林等,通常也被列入“大厂”范围,如果单从产销量规模上讲,七彩云南、龙园号、龙生等,也可放在大厂之列,但是因为品牌定位问题,在代表性口碑产品方面略有欠缺,故一般并不被看作大厂。

而至于斗记、兴海、福海、昌泰、今大福、六大茶山、郎河、普秀等,有人视为“大厂”,也有人视之为普通的“知名品牌”而已,毕竟没有绝对的判断标准,因每个人的个人认知而异。

此外,网上有各种“普洱茶品牌排名”之类的帖子或文章,也只能看作是作者的己之见,因为从茶行业来讲,产销量和营收状况大多数企业都不会公开,所谓的排名更多是一种主观认知的排名,没有客观参考标准。同理,大厂与小厂之间,也没有完全严格的界限。

三、优点与缺点:客观认知才能理性消费。 

不论是大厂茶还是小厂茶,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能绝对的说哪个一定比另一个更好。

1、先说“大厂”。

尤其对广大新手茶友来说,大厂的优点/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资金实力充足,生产设备先进,生产工艺专业,产品体系完善,有稳定的原料供应(自有茶园基地等),产品风格传承稳定,还有较高的品牌价值,二级市场流通性也更强。

对新手茶友来说,大厂的口碑款产品经过市场和无数茶友的多年考验,品质稳定,可圈可点,对快速而正确的感知普洱茶应有的风味口感,建立正确的口感判断标准有积极意义。

此外,传统大厂在“拼配技术”和“熟茶发酵技术”方面具备相对优势,一是多年积累且来源丰富的原料基础,二是历史上积累的历经市场检验的成熟配方,三是大厂一般拥有更加专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团队。

另外,在“产品销售渠道”方面,大厂有天然优势,不论是遍布全国的线下门店(含直营店、加盟店、授权店和多品牌集合店等),还是各种电商平台品牌旗舰店或官方直播间,甚至是不少个体茶商、茶馆、茶空间,都可以很方便的买到,且可以通过多渠道比价选择最优价格,这方面大厂比小厂具有极大优势。

但是,同时也要认识到“大厂茶”的缺点或劣势。

大厂产销量大,口感风格稳定,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精品少,大厂要想长久发展,必须面向更加广大的普通消费者,这就决定了所生产的茶品必须以中低端消费市场为主,原料以“现代条植高产生态茶园茶”(即我们俗称的“台地茶”)为绝对主力,尽量生产四平八稳的大众化产品,口感风格中规中矩,以谋求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因此,也只有在中低端产品上才能取得更大的“规模优势”。

在中高端茶市场尤其是顶级茶上(高价金融茶除外),以及个性化小产区纯料茶方面,大厂却鲜有作为。

原因在于真正的顶级好原料在某个产区每年产量可能只有几百公斤,多者也不过数吨。这点原料还要给众多品牌/茶厂/个体茶商瓜分,如此有限的鲜叶原料如果大厂来做,首先在经济效益方面就得不偿失,也无法体现大厂的“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

因此,即便个别大厂会推出所谓“名山”系列产品,也不会是成本高高在上的古树春茶原料,更多是春秋配及中小树或台地茶拼配,但借助更大的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渠道、借助“名山茶”的噱头获取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更大的利润空间。

其次,大厂茶还存在“品牌溢价大”、“性价比不高”等问题。既是大厂,则在人力成本、市场营销成本、品牌运营成本、渠道成本等等诸多方面的投入都比小厂要大,同样价位的原料所生产出来的成品茶在定价上大厂茶必然要明显高于甚至数倍于小厂茶,这样才能给覆盖多方面的成本支出以及多层级分销商的合理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