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邓时海 一本书撬动的普洱茶大时代
2020年02月01日

邓时海 一本书撬动的普洱茶大时代

在普洱茶界,提起邓时海,几乎无人不知,他是普洱茶复兴的亲历者,更是重要的推动者、传播者。1995 年,邓时海在台湾出版的《普洱茶》一书,为人们认知普洱茶打开了一扇窗户。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把普洱茶从一种日常饮品提升到了可玩可赏的艺术的层面,更是把“越陈越香”这个概念演变成了茶界公认的普洱茶的“核心价值”。

普洱茶,是儿时的故乡情结

邓时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今年 N 岁,我喝了 N+ 1 年的普洱茶。”多出的那一年,是在娘胎里喝的。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也反映出了他生长的地方:马来西亚,当地的华侨日不离茶的生活状态。邓时海说,他们那的人不爱喝白开水,早上起来,家里会煮一大壶水,再丢一把茶,全家人不管老人小孩,一天就喝这一大壶茶,几乎把茶当水喝。而一般他们喝的就是普洱茶、六堡茶、寿眉之类的。

因为过去交通不发达,走海运要很长时间,绿茶、乌龙茶保质期短,只有那些保质期长的后发酵茶才适应当地的需求,而普洱茶在当时算是高档茶,普通人家一般喝六堡茶。

1963 年,邓时海考上台湾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当了体育老师,就一直定居台湾了。普洱茶是他儿时的故乡情结,成年后,他开始尝试去发掘普洱茶的特色,他觉得这么好的茶,应该在各种茶类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一到假期,他就跑去香港,去一些老茶庄里买茶,和香港的茶人交流,了解关于普洱茶的所有信息。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台湾的茶文化开始兴起,以范增平、蔡荣章等人为代表的台湾人,引领了“ 茶艺 ”热潮。但台湾人主要还是喝本地产的乌龙茶、东方美人、红茶等。伴随着台湾茶艺的兴起,还有宜兴的紫砂壶。当时对茶感兴趣的台湾人,几乎都会大量收藏紫砂壶。至于普洱茶,那时没有进入他们的视野呢。

首开私人订制普洱茶的先河

为普洱茶写一本书,把普洱茶提升到艺术的高度,这个念想在邓时海心中生根、发芽,并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酝酿期。因为一个日常饮品,只有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它的价值才能不断被传播、被放大。为了搜集资料,他频繁地跑去香港,甚至在 1989 年他就跑到了云南,去了易武,上了茶山。

他还记得第一次去易武的失落,这个频繁出现在号级老茶内飞上的地方,那些知名的老茶庄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易武大街上只有一个国营茶厂的茶叶收购站,传统的制茶工艺也断代了,都没有流传下来,很可惜。他坦言,满怀期望、千辛万苦的云南之行,对他来说收获并不大,大部分资料都是在香港收集的。

再次到云南是 1993 年,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云南思茅(今普洱市)召开,邓时海作为台湾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参加了研讨会,并提交了《 越陈越香 —— 普洱茶高品味的探讨》一文,第一次把“越陈越香”的概念带到了中国大陆。我问他当时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与会的人员有没有什么反馈,他说:“ 他们当时好像都是无感的,没什么反应。因为当时喝过普洱茶,尤其是老茶的人实在不多。”邓时海回忆道,唯一只有当时参会的一名女士,小时候在勐海生活过,后来随家人移民去了美国,她对普洱老茶比较感兴趣,刚好邓时海身上带着一个紧茶,就送给了这位女士,她说小时候在勐海茶厂见过这个紧茶。

 1993 年在思茅(普洱)召开的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上,邓时海与美国代表杨丹桂交流。

这次研讨会的第二个议程就是关于古茶树保护的,主办方带着专家、学者们参观了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大黑山野生古树茶树,大家无不被古茶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古茶山原自然的生态环境所震撼。邓时海觉得,应该为这次云南之行留下点什么,当时负责接待的人员中有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办公室的陈露云,他就委托陈露云帮他找一些南糯山的原料,做一批普洱茶。1994 年,第一批“ 云海圆茶 ”生产出来了,还用着勐海茶厂七子饼茶的棉纸包装,为了区别,他们在茶饼中间打了个正方形的孔。

1995 年,第二批“云海圆茶”也生产出来了,用的是景迈山的原料,包了白棉纸。这两批“云海圆茶”量都不大,每批只有一吨多,但这批茶早于吕礼臻的 96 真淳雅号,邓时海也算得上是首开私人定制普洱茶先河的台湾茶人了吧。

此后,越来越多的茶商跑到云南做茶,或者找国营茶厂做定制茶,普洱茶开始有了自己独立商标,打破了中茶商标一统天下的时代,普洱茶的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市场的产品和品牌也越来越丰富多样。普洱茶在落寞了上百年之后,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普洱茶》 打开一扇认知普洱茶的窗

1995 年,《普洱茶》一书终于完稿了,可是邓时海问遍了台湾的书局,却没有人愿意帮他出版,因为书局的人觉得普洱茶本来就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书出来更是没有人会买的。直到邓时海找到一个做《茶与壶》杂志的朋友,才勉强愿意帮他出版,印刷的量也不多。

书上的茶除了贡茶部分,很多都是邓时海自己收藏的普洱茶,还有些是香港茶人提供的资料。他说,当时这些茶都不贵,比如 50 年代下关的铁饼,他后来送给下关茶厂老厂长冯炎培的那片,当时才一两百块钱。我问他:“您当时有没有预想到之后普洱茶会发展的到今天的程度。”邓时海笑着说:“千金难买早知道啊!早知道现在老茶那么贵,当时就不会那么轻易地把它们全部喝掉了。”

1995 年在台湾出版的《普洱茶》

《 普洱茶 》一书刚出来两年,市场反响平平。邓时海说,真正开始有了转机的是 1997 年,在此之前,大约 1995 年后,台湾的紫砂壶市场大崩盘,情形应该和2007 年普洱茶市场崩盘差不多吧。很多收藏紫砂壶的收藏家开始转而收藏普洱茶,《 普洱茶 》一书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认知普洱茶的窗。另外,1997 年,香港掀起回归前的移民潮,很多老茶庄、茶楼纷纷结业,打开仓库,抛售库存的茶叶,这个时候,接盘的也大多是台湾人,包括一些在香港的福建籍茶人。那时台湾人对普洱茶还是很懵懂的,只是隐约觉得这个茶有收藏价值,很多人都是拿着邓时海的书按图索骥,照着图片买茶的。

越陈越香,从众人无感到行业共识

2003 年以后,普洱茶从珠三角开始复兴,并迅速蔓延到了全国。2003 年,邓时海第一次到广州做茶文化讲座的时候,发现《 普洱茶 》已经有盗版书了。2004 年《 普洱茶 》简体字版正式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于是“越陈越香”的概念也在大陆的普洱茶圈子里不断扩散,并逐渐被大家接受,最后演变成今天的行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