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云雾出好茶”,这句话对于茶友而言想必并不陌生,在茶圈中几乎已成为共识,以至于大家往往忽略了对其背后成因的深入探究。
多数茶友自然而然地认为,海拔较高且多云雾的环境中生长的茶叶,品质必然不凡。
那么,海拔越高,茶叶品质就一定越好吗?事实并非如此。
所谓“高山”概念是相对的,海拔仅仅是影响茶叶品质的众多因素之一,不同种类的茶叶对海拔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若海拔过高,气温过低,茶树的生长周期将延长,导致产量下降。
同时,低温还会影响茶树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阻碍营养成分的合成与积累。
结果是芽叶变得瘦小,尽管内含物质更为丰富,却可能产生微苦涩的口感。
在多数茶区,海拔超过600米乃至800米的高地,明前茶极为罕见。
茶叶通常需待至谷雨前后方始萌发。然而,部分名优茶产区虽海拔不高,却能产出品质上乘的茶叶。
一、海拔过高的积极影响
1、光照条件
高山因冷热气流交汇而产生云雾,云雾导致太阳的光辐射和光强度减弱,热积温也随之降低。
茶树偏好弱光、漫射光及散射光,其光饱和点较低,仅需少量光线即可使光合作用达到最佳状态。
在夏季烈日炙烤下,过量的红橙光会刺激茶多酚的大量生成,进而导致茶叶中复杂儿茶素的含量显著增加,使得茶汤口感苦涩。
这便是夏茶普遍偏苦的根源所在。
然而,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散射作用使得蓝紫光在云雾中的散射效果愈发显著。
蓝紫光对蛋白质代谢和氨基酸合成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有助于茶叶香气及芳香物质的形成,进而提升茶叶的甜度和鲜爽度。
2、温度因素
高海拔地区普遍气温较低,这一特性会延缓茶树的生长节奏,使其拥有更充裕的时间积累营养物质。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茶树为抵御低温,会合成更多的糖类物质,进而提升茶叶中的糖分含量,增强其甜度。
此外,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助于茶树在夜间降低呼吸作用对养分的消耗。
而白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等有机物则能更多地保存和积累,从而使茶叶中的甜味物质更加丰富。
3、病虫害方面
高山的低温环境能有效抑制病虫害,有助于确保茶树的健康生长。
然而,在低海拔地区,尽管气温适宜,却常出现叶片无法吸收水分、水分大量积聚的现象。
这不仅阻碍了茶树正常的光合作用,还为病原菌及病原体孢子的繁殖提供了温床,导致病虫害频发。
面对高温、强光及病虫害的多重侵袭,茶树会消耗自身糖分以合成更多苦涩的复杂儿茶素。
若在这样的环境下采摘的茶鲜叶未能采用合理的制茶工艺进行加工,所制得的茶叶将苦涩味浓重,品质低劣,几乎等同于毫无价值的“劣质茶”。
4、生态环境好
高海拔地区往往污染较少,土壤肥沃,矿物质含量丰富,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充足且优质的养分,有助于茶树合成更多的甜味物质。
二、海拔过高的消极影响
1、海拔过高可能导致冬季冻害,茶树生长受限,发芽率低,产量稀少。
2、高山陡坡地形会增加采摘和耕作成本 ,机械化困难,依赖人工。如果运输不便,新鲜茶叶易氧化,此时便需要对新鲜茶叶进行快速加工。
3、茶树品种需耐寒抗冻,部分小叶种在过高海拔可能品质下降。
4、具体而言,我国多数优质茶园集中在海拔800—1500米之间,但还需要结合纬度(如高纬度地区适宜海拔较低),并非海拔越高越好。
另外,海拔还会于品种、土壤、气候协同发挥作用。
海拔是影响普洱生茶品质的关键因素,然而并非决定性因素。
仅仅关注海拔显然不足,还需综合考虑树种、树龄、土壤质地、光照强度、降水量、山势走向、整体生态环境、区域气候以及纬度等多重因素。
这是另一个角度的问题。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