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探寻普洱茶膏的前世今生(2)
2020年02月01日

探寻普洱茶膏的前世今生(2)


但是,从科学的角度看,大锅熬制茶膏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茶叶在反复高温的熬制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二是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汽一并挥发。必然造成产品的某种缺失。
直到现在,很多人也误认为普洱茶膏就是大锅熬制而成,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第一阶段,只能定性为土制(土方法),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别。
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这里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宫御茶房制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间大锅熬制茶膏。因为《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非常严谨的著作,它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另一部集大成之作。
 ◆《本草纲目拾遗》,古代中医药学著作,清代本中医学者、本草学家赵学敏编著,成书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时距《本草纲目》刊行已近两百年。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嗄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
·复刻清宫茶膏·
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几家头部茶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赶制3500千克茶膏,供给援藏干部,但这几家企业仅生产了2000多千克后,就停产了。
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但在2004年以后,普洱茶膏又悄然出现。
先是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将鲁迅先生保存的普洱茶膏(3g)拿出来拍卖,轰动一时。鲁迅先生保存下来的普洱茶膏就是来自清朝皇宫。
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清朝光绪年间留存下来的极少量的普洱茶贡品——团茶和茶膏,被现今的普洱茶界称其为“普洱茶太上皇”。
自此,云南普洱茶膏的生产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由传统普洱茶膏向现代普洱茶膏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现代茶膏制作工艺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现代茶膏制作工艺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图为贡润祥玉溪工厂实拍图。
如今贡润祥茶膏带着先进的技术,传承古法茶膏的秘制工艺,采用常温仿生浸提工艺、留香工艺等专利技术,完整保留了原茶中茶多酚、氨基酸、有益酶等活性物质及原茶香气,使得产品的健康价值更高;采用纳米分子筛专利技术,剔除农残、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从根本上解决了茶叶的安全性问题。
回溯本源,为您提供一杯优质好茶。
来源: 贡润祥茶膏  贡润祥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1485704_175112629122_2.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