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01日
浅谈普洱茶呈味物质与其品质相关性(2)
2 普洱茶香气物质
迄今已鉴定 700 多种茶叶芳香物质,主要物质为醇类、酯类、芳香族类以及含氮、氧、
硫等的杂环类化合物[25]。已有研究表明普洱茶在香气成分上主要以杂氧化合物和醇类为主, 还有一些碳氢化合物、醛类、酮类和酯类。吕海鹏等[26]和钟秋生[27]研究了陈香普洱茶香气组成,发现陈香普洱茶的香气成分以杂氧化合物和醇类为主(两类成分相对含量之和> 40%);在杂氧化合物中,1, 2, 3-三甲氧基苯平均含量高达9.00%,是含量最丰富的香气成分;醇类成分中以β-萜品醇、环氧芳樟醇、芳樟醇 氧化物Ⅰ、雪松醇、β-芳樟醇为主,平均含量分别达到3.68%、3.62%、3.57%、2.34%和2.06%。其次是碳氢化合物、醛类、酮类和酯类。在酮类化合物中,以β-紫罗酮、α-紫罗酮和 2,2,8,8-四甲基-3,3-壬二烯-5-酮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1.87%、1.08%和1.04%;醛类化合物以壬醛和反-2-壬烯醛为主,平均含量依次为 1.77% 和1.00%;酚类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酸类含量则较少[28]。
曾敏[9]研究发现在古树茶中,平均相对含量大于1%的物质有芳樟醇及其氧化物、1-辛烯-3-醇、壬醛、a-萜品醇、水杨酸甲酯、六氢假紫罗酮、正己醛、β-紫罗酮、(Z)-2-庚烯醛、2,2,6-三甲基环己酮、β-环柠檬醛和柠檬烯,这些物质是古茶树的主要香气组分,构成其呈香特征的物质基础,其中醇类6种,醛类4种,酮类3种,碳氢类1种,酯类1种,提示可能醇类物质对古树茶的香气有重要贡献。现有许多研究表明,醇类化合物通常具有花香和果香,醛类物质具有花香和清香[29]。他认为古树茶以强烈的花木香气并带樟脑气息的组分为基础,其他组分一方面继续增强古树茶中的木香,另一方面使得其整体香气更纯正协调。
此外,Takeo [30]在 1981 年提出了萜烯指数的概念,是指茶叶中的单萜烯醇及其氧化物芳樟醇与香叶醇的比值:
萜烯指数可以作为茶树品种的化学分类指标,应用于茶树种质资源的转播途径和茶叶香气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萜烯指数值高,则香气馥郁宜人;萜烯指数值低,则香气高锐[31]。
3 普洱茶色泽物质
普洱茶(生茶)品质特征为:外形色泽墨绿、汤色绿黄清亮、叶底肥厚黄绿。其产品在长久存放过程中品质会逐渐向外形色泽红褐,内质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褐转化。普洱茶色泽的形成与叶绿素和多酚化合物的氧化有密切关系,主要是因为鲜叶原有的绿色(叶绿素)遭到破坏,多酚类化合物被氧化形成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的综合结果[32]。
茶黄素是成对的儿茶素经过氧化缩合形成的,为橙黄色,是使茶汤“亮”的重要成分,罗龙新等[8]研究渥堆过程中的普洱茶茶黄素的变化,发现经过渥堆的茶叶其茶黄素含量显著下降的。茶红素是一类异质酚性化合物,其外观为橙红色,高聚合且分子量差异很大,是普洱茶的主要色素物质 。邵宛芳等[33]通过研究不同年代普洱茶发现,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普洱茶中茶红素的含量逐渐提高。所以贮藏久的茶,汤色会较新茶更红。
茶褐素是一类褐色、具酚类物质特性的高聚物,是茶黄素和茶红素经过进一步氧化聚合而形成的含有多糖、蛋白质及核酸的复合物,,是茶汤“褐”的主要成分[34]。在普洱茶中,茶褐素含量高于茶黄素与茶红素[20]。蒋睿等[7]研究发现普洱生茶和熟茶的茶红素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3.978%和1.159%,生茶是熟茶的3.432倍;生茶和熟茶的茶褐素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549%和9.190%,,熟茶是生茶的3.605倍;生茶茶黄素质量分数略高于熟茶,其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120%和0.116%。生茶的茶黄素和茶红素质量分数高于熟茶,所以生茶茶汤橙黄明亮;而熟茶茶褐素质量分数极显著高于生茶,所以熟茶汤色红褐。周红杰等[35]研究发现云南普洱茶中茶褐素的含量为7.00%~12.60%,(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0.03,当茶红素/茶褐素 的比值为 4~5 时,其品质较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22111 - 2008. 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S]
[2]叶乃兴.茶叶品质性状的构成与评价[J].中国茶叶,2010,32(08):10-11.
[3]郭颖,陈琦,黄峻榕,吴雪原,吴琼.茶叶滋味与其品质成分的关系[J].茶叶通讯,2015,42(03):13-15+28.
[4]李平.茶叶深加工(四)——茶氨酸[J].茶业通报,2005(03):142-143.]
[5]徐茂,刘玲,童华荣.鲜味及茶叶鲜味研究[J].茶叶,2010,36(02):84-86.
[6]刘爽. 绿茶鲜爽味的化学成分及判别模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7]蒋睿,罗理勇,常睿,曾亮.普洱生茶和熟茶的品质化学成分分析比较[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0(06):38-47.DOI:10.13718/j.cnki.xdzk.2018.06.006.
[8]罗龙新,吴小崇,邓余良,傅尚文.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J].茶叶科学,1998(01):53-60.
[9]曾敏. 古树普洱生茶特征风味的化学基础研究[D].西南大学,2015.
[10]李家华.普洱茶贮存年份与生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关系[M].云南:云南出版集团.2021.
[11]张英娜,嵇伟彬,许勇泉,尹军峰.儿茶素呈味特性及其感官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2017,37(01):1-9.DOI:10.13305/j.cnki.jts.2017.01.001.
[12]Scharbert Susanne,Holzmann Nadine,Hofmann Thomas. Identification of the astringent taste compounds in black tea infusions by combining instrumental analysis and human bioresponse.[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4,52(11).
[13]杨昌举.茶多酚与茶叶品质的关系[J].食品科学,1985(05):2-6.
[14]施兆鹏,刘仲华.夏茶苦涩味化学实质的数学模型探讨[J].茶叶科学,1987(02):7-12.
[15]金孝芳. 绿茶滋味化合物研究[D].西南大学,2007.
[16]陈宗道, 周才琼, 童华荣编著. 茶叶化学工程学[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7]薛长风,裴志胜,文攀,徐云升.基于电子舌的茶叶滋味与特征成分相关性分析[J].食品科技,2018,43(07):316-321.DOI:10.13684/j.cnki.spkj.2018.07.055.
[18]罗文文.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绿茶主要呈味物质定量分析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
[19]Lai K.G, Pokorny J. el.at., Eeffet of caffeine content on the bitterness of tea infusions, Sb, Vys, Sk, Chem[J]. Technol. Praze, Potraving, 1987(E61): 95-114.
[20]邓锶涵,王琼,罗蓉,刘刚,吕才有,刘晓慧.普洱茶滋味形成机制研究现状[J].中国茶叶,2021,43(07):1-8.
[21]杨巍.普洱茶滋味成分及其与品质的关系[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7(03):22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