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末,普洱茶产业逐渐复苏,一片欣欣向荣之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传统国营茶厂,却大多出现了经营问题,几家国营茶厂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此时,求变就成了各家茶厂的当务之急,在众茶厂为生存四处奔走之时,数款打破常规,得到四方帮助的传奇易武茶品也即将问世...
大渡岗茶厂与深圳富华
1999年,国营大渡岗茶厂厂长李正行和供销科副科长陈世怀,带着绿茶和红茶样板到香港农展会参展,希望能拓展一些出口业务,但当时的香港是六堡茶和普洱茶的天下,绿茶和红茶的市场很小,两人最后连一个订单都没有拿下,甚至连白送的茶样也剩下大半。
人可以走,但这些茶样真没必要带回去了,通过介绍,二人去到香港新星茶庄推销茶叶,茶庄主人杨慧章热心地接待了他们,并介绍了香港茶叶的情况,由此,二人了解到什么是普洱茶,香港人为什么喝普洱茶,杨慧章对两位茶业从事人员的一无所知也感到惊讶,但实际上在当时,绝大多数云南人都不知普洱茶为何物。
听完后,思路活跃的陈世怀想着大渡岗茶厂是否也能试制普洱茶,便询问普洱茶是怎么做的,杨慧章对生产不甚清楚,就介绍他们去认识自己的供货商深圳富华茶苑发展公司。
通过茶庄老板的介绍,两人结识了时任富华公司经理的魏雪峰,和精明能干的业务员太俊林,魏雪峰介绍说当时的香港人认为易武料是最好的,建议大渡岗茶厂派人去易武收料制作普洱茶,并表示只要茶品质量过关,富华公司会提供销售上的帮助。
回到云南后,李正行请位于易武的版纳外贸公司帮忙收料,并找其他茶厂借来了压饼的模具,开始尝试制作普洱茶,不过最先做出的样品都不算成功,于是富华公司派了太俊林到大渡岗协助生产。
经过多次尝试后,大渡岗茶厂做出了一批易武茶出来,即后世所称的“99大渡岗”,由于技术生疏,这批茶的压的很不规整,也没有按照传统的每饼357克,每提7饼的规格制作,重量在310到380克不等,规格则为特殊的8饼一提,整件12提。
不过瑕不掩瑜,这批茶的品质还是非常优秀的,深圳富华收到货后也很满意,便下了第二批订单,没想到遇到另外一家茶厂也在易武收茶,只好拼进了其他山头毛料均摊成本,造成了两批99大渡岗的差异。
两个批次的99大渡岗的区分方法相对简单,只需要看内票即可,其中第一批全部采用易武茶区的99大渡岗,使用的是纯中文繁体字内票。
而第二批则为中英文内票,内票上有注明第二批的99大渡岗采用了易武、象明、基诺、塌土坎多年生老茶树为原料。
陆离手中正好有些第二批的99大渡岗,因为纸质较薄,透过绵纸就可以看到为中英文内票,其茶香高扬,入口层次感丰富,甜润饱满,胶质感明显,美中不足的是苦底稍重,仍需一定转化,当年香港茶人浮云在品鉴后也评价道:“99大渡岗的微苦茶韵一旦转为甘醇,其价格势必向99易昌号看齐,甚至超越”。
言归正题,在“99大渡岗”诞生之前,陈世怀已经离开了大渡岗茶厂,直接去到易武大街上收料做茶。两人为什么会分道扬镳?那家导致易武大树料上涨的茶企,会不会就是离厂单干的陈世怀呢?
99易昌号的生产历程
原来,在香港之行后,身在富华的太俊林和身在大渡岗茶厂的陈世怀就成了朋友,当时正值“国企下岗潮”,有自立门户打算的太俊林鼓励陈世怀出来和自己单干,做批易武茶出来让富华包销,见陈世怀有些犹豫,太俊林又回公司说服了魏雪峰经理,赊了5万元出来做启动资金,才打消了他的顾虑。
下定决心后,两位创业伙伴便去到易武大街开公司,即昌泰茶行,由于缺少人手,陈世怀招来了同样有创业打算的原大渡岗茶厂职工邹鸿,邹鸿又拉来了在CTC红茶筛分车间工作的的表弟邹寿元,这就是昌泰茶行的创业班底了。
1999年秋,取自易武之“易”和昌泰之“昌”的首款茶品,“易昌号”准备开始生产,当时生产条件一切从简,一座由老房子改造而来的厂房,一套二手压茶机,两口农村常用的大铁锅,几个缺乏经验的年轻人凭着一股闯劲,拉开了99易昌号的大幕。
在一开始的收料上,众人就遇到了困难,原来当年在易武还有一家叫龙马茶厂的乡镇企业,其只要高等级,嫩度高的台地茶料做烘青绿茶,还和易武乡政府签了个协议,不允许外面的茶厂来易武和自己抢原料,后来还卡着不让办营业执照,导致昌泰在2000年末才办好手续,正式创立“西双版纳昌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在龙马茶厂的阻扰下,属于初创茶企的昌泰茶行只能选被挑剩下的大树茶,由于粗枝大叶,精制率低,当时的大树料不过两三块一斤,比台地茶还便宜,到了2001年勐海茶厂也来易武收料,大树茶的价格才被抬了起来。
世人都知99易昌号以易武野生纯料闻名,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其实不是两位创始人的先见之明,而是迫于无奈下的唯一选择,不过也正是由于这种“落后的幸运”,昌泰茶行只用少量资金就收来了54吨毛料,成就了99易昌号后世最有名的一个标签——首批大规模量产的名山纯料古树茶。
收好料子后,昌泰只根据料子粗细程度做了下匀堆,分出了正品、精品,和极品这三种级别,受绿茶等级思维影响,被命名为“极品”的原料等级最高,数量也最少,精品用料级别稍低,正品用料相对更粗老,目前存量也最多。
接着便是压制,由于原料多,众人便想着饼砖沱都做一些以迎合市场,没想到却在压茶所用的布袋遇到了不少困难,当时市面上连二手的都找不到,陈世怀只好让家里的女眷踩着缝纫机连夜制作,做出的布袋品质也不好,导致压出的茶饼有松有紧,大小不一。
尤其是在压制100克的沱茶时,由于沱茶压制并饼茶困难,技术生疏,布袋不好用等原因,导致做出的沱茶一边厚一边薄,连沱茶的窝心都是歪的,出厂时只好列为次品低价处理,没想到后来却因出色转化被市场发掘,还得了“小歪”这一爱称。
压制完成后,茶品在干燥环节又出了点岔子,当时标准版99易昌号的规格当时被定为400克,但因为条件有限,这批茶便采用自然阴干干燥,由于晾放条件和光照等原因,茶饼中的水分蒸发后,出厂时重量也有差异,再加上20多年的转化,如今纯干仓99易昌号的重量大约在320克~360克。
也正是因为采取自然阴干,当年有批茶饼在晾放时遇到了连绵阴雨,在没有完全干燥时就包装出厂,结果香港客户收到后发现茶饼有黄斑,以为是发霉就全部打了回来。
2020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