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些老师,他们喝茶,一熟茶,二,老茶,他们都认为此二者厚,而新茶薄。
他们判断的标准很简单,就是通过茶汤颜色,绿茶黄亮色统统判定为薄,茶汤红浓判断为厚,茶汤浓黑等于浓厚。
茶汤的厚薄,与茶叶本身的内含物质有关,怎么都变成了人类,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就判断茶叶好坏?
六大茶类以色分类,并没有说红茶就厚,绿茶就薄。
我们都知道,茶汤厚度是茶叶自身品质的体现,后期无法改变。
打个比方,你不可能通过烹调工艺让洋鸡蛋变土鸡蛋,让圈养鸡变走地鸡。
茶界的人有神通,会告诉你,通过加工工艺,仓储,会改变茶叶内质?
就像做一条鱼,清蒸或者红烧,你改变的是口感,而无法改变鱼肉的细腻或者粗劣。
工艺会灭失掉一样,变成另一样,但,不会改变本身。
茶汤变红,年份增加,都会让人误解茶汤的厚薄。
绝大部分老茶只是汤变红,茶汤仍然薄,是那种极其明显的薄,除非是你从来没有喝过古树茶,或者从来就没有收购超过 100 块的原料。
有些老茶师傅教泡茶,一泡下去 16 克,20 克,又闷又煮,茶汤又浓又黑,会认绝大部分人觉得这是“厚”。凡是那种拿个茶壶煮的,基本目的都是去霉味,毒茶变有机。再拿根棍子搅的,就是想混淆浓和厚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老茶 100%是台地茶,如果台地的浓可以取代古树的厚,今天的人高价追捧古树山头,是不是疯了?(姑且把安全放一边,你连毒奶,毒油都吃了几十年,喝点毒茶又何必矫情?)
普洱茶的“厚”,指的是茶质上的厚,和浓是有区别的,茶质薄的茶,坐杯时间长,也会给人浓的错觉。
有人泡茶,年份一长,明明寡淡也认为是厚,这是想象空间的厚,和茶汤本身的厚不一样,陈化茶,尤其是主人存了多年,心血变误解。
茶汤的厚度与生长环境有极其大因素。
现代养殖土鸡,每一只脚上要套一个脚环,一只鸡每天要跑到规定的步数,叫跑地鸡,因为养殖的经验告诉大家,圈养鸡只是肥,长重量不长质量。茶叶的种植道理一模一样,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对茶叶品质有决定性影响。
在优越的生态环境下,如高山森林、深山幽境等地方,茶树能够自然生长,树龄长,根系发达,吸取土壤中大量的养分,积累丰富的内质。此外,采摘季节也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春茶经过一个冬天的休眠积累养分,有机物质充足,茶叶内质积累最丰富,是一年当中茶叶品质最好的时期。
茶厚,是大叶种茶特有的,与茶叶内含的物质息息相关。茶厚,也是一个形容汤感的词,汤感,比如我们喝鸡汤,我们喝米汤,道理差不多,也是品鉴普洱茶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一款茶溶于水中的物质成份越多,在口感上就会表现得越浑厚稠密,给口腔带来的满足感越强,即代表这款茶品厚度好。
品鉴普洱茶汤的厚,可以通过亲自冲泡品饮来感受。在品饮时,用舌头轻轻搅动茶汤,让茶汤在口腔中反馈一道。
感受茶汤中多种不同滋味的融合,以及普洱茶内质沉淀后带来的满足感。若茶汤能给舌头带来明显的压舌感,通常说明其厚度较高。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茶汤的厚度与茶汤的浓度是两码事。
浓度可通过投茶量或者闷泡时间等增加,而厚度是茶叶自身品质的体现,后期无法改变。
丢掉厚,何必普洱?
来源:吴疆说普洱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2020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