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从茶叶防癌说开,聊聊茶与健康在研究前沿的进展与难题
2020年02月01日

从茶叶防癌说开,聊聊茶与健康在研究前沿的进展与难题

茶为国饮,有益身心,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但一直以来,饮茶有益健康似乎都只是一句空话,茶的健康属性到底体现在哪里?是预防还是治疗,或二者兼有之?能否切实对一些人体疾病产生影响?影响的程度又如何?

这篇文章,我们就从茶学界最关注的茶叶防癌说开,聊聊茶与健康在研究前沿的进展与困难。

茶叶在人体防癌和抗癌的机理

一直以来,在有关茶与健康的研究的,有三个被茶学界重点关注,也是尤待加强研究的领域,一是探明茶叶对人体防癌和抗癌的关键机理,二是是搞清茶叶活性化合物在人体和动物实验效果间的具体差异,三是掌握关键茶叶单体物质的安全剂量和应用前景,陆离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逐一讲解。

茶叶提取物,尤其是绿茶提取物中的茶多酚抗癌机理,一直是茶学界着重探明的重点领域,目前在动物实验中,茶多酚表现出较好的防癌抗癌作用,已经有多项肿瘤动物试验表明,茶多酚能够有效减少肺癌、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肝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病率和抑制肿瘤的发展。

然而,在过去30年中,针对人体展开的大量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中,只有一部分研究能表明饮茶和降低癌症风险存在正相关关系,[3] 在另一部分研究中缺乏依据,这就导致现有的研究成果,既无法证明,也无法否定饮用绿茶的防癌作用,这也是我们很早就听说类似报道,但却始终无法给出统一而明确的证据来证实茶多酚的抗癌作用的原因。

当然,茶学界也在积极探明其中的原因,有观点认为是没有控制好变量,如各类人群研究中饮茶者定义不明确和剂量标准不统一,造成了研究数据可比性下降,以及不同人群的饮茶量和饮食状况不同,以及吸烟和饮酒的残余混杂等混合因素,干扰了检出成果。

也有观点认为是物种间和不同人群间的客观差异造成的,比如常用肿瘤动物模型的小鼠对茶多酚的消化、吸收和代谢,以及肿瘤的生成和抑制机理可能都有别于人类,再比如不同个体间甲基化酶的活性存在较大差异,甲基化酶活性低的个体可能受茶多酚保护更多。

还有观点认为,相比于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临床实验中所应用的剂量,普遍要低1-2个数量级,未达到有效剂量,尤其是在动物研究中,高浓度的茶叶浸泡物是实验动物唯一的饮用水来源,而普通人却不可能实现这点。

在解决方案中,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可行方案,有研究提出可以扩大实验人群,并开展关于绿茶多酚或提取物效果的大规模随机化干预试验,也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人数太多所导致的混合因素,已经干扰降低了检出其预防癌症功效的力度,再扩大数量,可能会掩盖饮茶与癌症的联系性,或使之复杂化。

总之,茶的防癌作用证据,已经是目前茶学界证据最充分,前景最广阔的领域之一,问题就在于国内外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的证据不够和不一致,不过单从国内的研究来看,前瞻性研究和大量的病例对照研究都表明饮茶对癌症的发生有保护作用,接下来要做的人群干预研究,不过这类实验的难度大,所需资金多,耗时也比较长,而且未来如果真的出了成果,也不能忽视中西方研究成果的差异。

换句话说,在茶叶防癌这项最诱人的成果面前,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茶学界部分科研成果展示

聊完了茶叶的前景与困难,我们再来聊聊茶学界目前已取得的科研成果与药物应用,2006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简称FDA),批准了以儿茶素为主要成份的药物Veregen上市,成为了美国FDA有史以来批准的第一款提取自植物成分的“准中药”。[9]

这款药物的主要研发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程院士的团队从1984年就开始系统研究儿茶素的生物学作用及机理,并于1990年发现儿茶素在治疗尖锐湿疣方面效果显著,使用方便,无明显毒副作用,与合作研究者的日本教授原征彦共同申请了专利。[10]

和所有新药一样,从发明完成到最终上市,Veregen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当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完成临床I期试验之后,受限于国内药企的资金实力和研发能力,研制方决定与德国MediGene展开进一步合作,在国外完成临床II期和III期试验后,于2006年10月31日,顺利新药申报上市,这就如同一场接力赛,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才得以完成。

Veregen所含药物组分为kunecatechins,实质是提取自绿茶中的儿茶素和其他绿茶组分的混合物,是经过了严格的试验与审核程序,可用于治疗的药物,相比于之前提到的那些尚处于细胞或动物实验阶段的阶段性成果,Veregen明显更进一步,也为茶学界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在众多茶友关心的茶叶减肥效果上,也有研究在茶类角度取得了一定成果,认为在降低甘油三酯上,乌龙茶和普洱(熟)茶的效果要明显优于红茶和绿茶,而在降低总胆固醇上,普洱(熟)茶和绿茶的效果则优于乌龙茶和红茶,在提高高密度胆固醇(有益胆固醇)上,普洱(熟)茶具有最强的活性效果,在整体的减肥效果上,效果最明显的依次是普洱(熟)茶,乌龙茶,红茶,普洱(生)茶,绿茶。[11]

通过以上这些茶叶健康的前沿研究,相信茶友们都能明显感受到,现代茶叶科学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在茶叶深加工领域和流行病学调查方面,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还有非常多需要研究的地方。

不过,我们也不必感到沮丧,相比于其他发展近百年,种类庞大的学科,有关茶与健康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短短数十年间,已经有数以万计的专业论文和研究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有着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的现象。

举个例子,过往的茶叶研究,多集中在茶叶单个组分的功能与机理研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难度较低,进展较快,但也存在成果应用性不强等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课题都开始开始以多个功能组分的协同作用为研究对象,比如研究茶汤这一整体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等等,茶叶中的内含物质众多,变化复杂,作用机理各异的,这类研究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大工程。

因此,我们也不要因为目前的茶叶研究没有突破性进展,就对茶叶的保健功能持否定态度,茶作为日常饮品,其主要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平时的保健和预防,对于那些尚处于研究阶段的保健功能,我们不妨耐心等待研究结果,不给研究过多的压力,也不必让茶叶承载太多的期望。

参考文献:

[1] Zong-mao CHEN, Zhi LIN, Tea Research Institute,等. 茶与人体健康:茶叶活性组分的生物医学效应和当前关注的若干问题(英文)[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