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马帮进京后,很多外来资本都涌入了小小的勐海县城,试图通过租用勐海茶厂的发酵车间,高薪聘用发酵老师傅等方式复刻出经典勐海味的老熟茶,到后来,勐海茶厂已经被这些茶厂包围,甚至连其他厂房以及部分员工宿舍都被租用。
这一行为看似是蹭热点,实则暗藏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用料相同的情况下,在勐海茶厂附近发酵的熟茶,综合品质会比其他地方好一些。
据传,一位发酵老师傅曾无奈地说:在临沧收了批毛料,就地发酵做出来的熟茶,堆味很重,口感有酸,汤色浑浊,别说消费者,我们自己都不满意。但把剩下的毛茶运到在勐海租借的发酵车间,用同样方式渥堆发酵后,熟茶品质却有大幅度的提高,后来又在勐海存上一段时间后,这些临沧料熟茶竟然隐隐出现了勐海味。
在勐海发酵的熟茶,品质为什么更胜一筹?所谓的勐海味,到底能不能用科学理论来分析解释?今天这篇文章,陆离就来揭秘,曾困扰普洱熟茶界数十年的一个巨大谜团:勐海味。
熟茶风味与当地微生物息息相关
坊间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原勐海茶厂渥堆发酵车间的老师傅在退休后,曾被一家新兴茶企高薪聘用,作为新车间的技术总监,但当他按照以往的经验指导生产时,却完全做不出勐海味。
同样的问题,在茅台酒上也发生过:一家由众大佬集资建立的新酒厂,在原料用水,制酒人员等方面与茅台酒厂都完全一致,酿出的白酒却还是没有“茅台味”。
这样的案例多起来后,大家才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有发酵环节的产品,只照搬原料和人员,是无法做出原有味道的,因为绝大多数能产生特殊风味的发酵食品,都与当地独有的某种微生物菌群有关。
如茅台、汾酒等知名酒厂,大多历史悠久,并在长期酿酒中,形成了多年使用的酵池,而组成酵池的酵泥中就蕴藏了千万亿的优势菌群,酵池存在时间越长,菌群就越多,优势菌群的发酵“速率”也越高,做出的白酒风味越足。这正是老酒厂最宝贵的一笔财富:未被破坏的老酵池。
这种特殊微生物菌群的形成,首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温度和湿度,水系和山峦,这四类变量共同决定了这里的微生态系统,并孕育出本地特有的微生物。
其次,与这种特殊微生物的富集场所有关,这类微生物相对脆弱,虽然能在自然环境下生存,但却成不了气候,呈现出大杂居的野性生长状态。
回到普洱熟茶视角上,渥堆发酵车间的出现,正好为这类特殊微生物提供了栖身之所,半开放的环境使其得以进入,“一切为微生物服务”的理念使其快速繁衍。
而要理解这些微生物是如何产生勐海味的,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些微生物是怎么“说话”与“交流”的,也即生物学上的“聚量感应”与“反聚量感应”概念。
生物聚量感应:微生物的世界语
在以前,科研界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不够深入,认为其太过渺小,个体之间没有明显联系,也无法对环境产生大的影响。这种错误观念,在一次实验后得到了更正:
一些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一种名叫“费氏弧菌”的细菌有种特殊表现,其在独立存在时不发光,而在增长到特定数量后,所有“费氏弧菌”都会发出生物荧光。
在进一步研究后,科学家们发现这是因为“费氏弧菌”能制造一种特殊的小荷尔蒙分子,能够与同类细菌的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并将结合的讯息向细胞内部传递。
当“费氏弧菌”大量接受这种讯息时,就说明其周围的同类细菌数量较多,当讯息达到某个上限时,每个细菌就会开始发光,表现出同时发光的奇妙现象。
这就是著名的“费氏弧菌发光实验”,科学家们将这种细菌间的集体行为称为“聚量感应”。事实上,科研界已经发现了数百种类似于费氏弧菌集体发光的行为,它们以这种私密的方式感应周围的同伴数量,等“人数”达到一定程度了,再人多势众地攻陷巨大的宿主。
但只和同类交流,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细菌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共同生存在一个鱼龙混杂的大环境,想要和周围的邻居和睦相处,就需要另一种特殊的共用“语言”,这种语言的本质是一种微小的五碳分子,能被所有菌种识别,也就成为了细菌们的世界语。
借助这两套特殊的语言,细菌们获得了感知周围的同类,与异种细菌的数量的能力,再利用这些讯息进行集体行为,从而以多菌种协同作战的方式,发动并打下最艰难的几场“攻坚战”。
这种“聚量感应”在食品发酵中尤为普遍,以普洱熟茶的发酵过程为例,在渥堆发酵初期,各种微生物首次接触毛茶时,就会分泌用于聚量感应的小分子,呼朋引伴,等攒够“人数”后就一起发动攻击。
表现在宏观上,就是发酵开始后,一开始毛茶表现还不明显,但到某个时间段后,“突然”被附着了大量菌丝体,这时说明微生物“集团军”已经搭建起了桥头堡,形成了初步的战斗力。
接下来,细菌会再向毛茶这一发酵基底发起数次进攻,使其在短时间内就完成肉眼可见的从黄灰向褐色的转变,这也是发酵师傅最容易观察到的毛茶外观变化。
以上这些,就是微生物与毛茶的第一场发酵战争,通常会在第五次翻堆后才宣告结束,而在这之后,微生物会使用一种全新武器继续攻城略地——“反聚量感应“。
在“聚量感应”的后期,某些菌种会产生突变,会干扰受体辨别分子,并锁住受体的通讯功能,阻止菌种继续进行“聚量感应”,减少微生物活动,这被称为“反聚量感应”。
目前科研界仍未查明这类“反聚量感应”的原由,只能根据效果反推原因,猜测这是微生物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不过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其的利用。
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医疗成果之一的抗生素,就是生物医药领域对这一原理的运用,而与细菌自发调节而成的“反聚量感应”相比,抗生素在发酵时被投入了更多的“强化聚量感应分子”,发酵过程的可控性更强,效果也更明显。
而普洱熟茶的渥堆渥堆,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早先时期,发酵师傅们对这一原理的认识不足,大多会在“聚量感应”的后期,也级翻过几次堆后就匆匆结束发酵,导致做出的熟茶堆味很重,需要长时间的散味后才适合被品饮。
而在一次次的发酵试验中,发酵师傅们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现象,开始尝试将渥堆发酵的周期从四十五天延长到六十五天,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适当延长发酵周期后做出的熟茶,口感确实更好了
2020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