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多家从事茶行业的商家、20多座大型茶叶市场市场、亚洲最大的茶叶买卖集散地、全球最大的普洱茶交易市场、大益金融茶圈子的绝对核心...没错,这里就是芳村。
从80年代的几家路边摊,到04年的六千家茶店,再到近年来市场所说的“两万家茶店”,数以万计的商家,庞大的市场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需求。
在这里,有人抓住了市场发展红利,打通老茶供应链,成为一呼百应的茶界大佬;有人止步于内部市场,靠着利润微薄的整件搬货与同行流通维持生计;也有人没抵挡住一朝暴富的诱惑,在过山车般的期货茶与对赌单上,将自己多年的家底赔了个干干净净...
“中国茶城见闻录”专题第一篇,我们就来聊聊芳村茶市。
早年的芳村茶市
芳村茶市其实是个笼统的称呼,它指的是原广州市芳村区(2005年撤区,原辖区并入荔湾区内)近30个茶城,茶街,茶叶批发市场的统称。
这其中做的比较大,或者在业内比较出名的有南方茶叶市场、芳村茶业城、启秀茶城、锦桂茶城、古桥茶街、江南茶博园、广州茗茶交易中心等,经营范围涵盖六大茶类、茶具、茶叶周边产品等等。
芳村最早是做什么的?有关这里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当时芳村还是隶属于“南汉”(917-971年,五代十国之一)政权的小城“花埭”,盛产素馨,茉莉花,是远近闻名的“花地”。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这里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功能,发展出了独特的岭南盆景艺术,有“岭南第一花乡”的美称。
当年一个不产茶,不卖茶的秀美之城,如今却形成了如今亚洲最大的茶叶市场,这背后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首先改变这里的,是芳村茶市的“元老级人物”——广宁人。
广宁县隶属广东省肇庆市,当地自明朝嘉靖年间就已有种茶记录,植茶历史悠久,也是近代以来广东省内为数不多的茶叶之乡。
在广宁人的推动下,芳村最早发展出了花茶这一优势茶类,这种茶类面向内销市场,成本低廉,售价便宜,口感清新,但与茶叶相配的鲜花材料不耐存放,因此需要就地制作。
拥有丰富鲜花资源的芳村,陆续吸引了一些外地茶商来这里加工花茶,其中广宁人正是行动最早的那批,他们把老家盛产的野生山茶叶运到芳村,在村房里简单加工出茉莉花茶。
在当时茶叶算是稀罕物件,而广宁人生产的茉莉花茶质优价廉,很快就打开了市场,一度远销北方城市和港澳地区,继而让芳村吸引了更多广宁人的到来,到后来,芳村附近还专门设立了从广宁到广州的长途汽车站,早年广宁人对芳村茶市的推动作用可见一斑。
那么,芳村茶市最早是什么时间形成的呢?官方的口径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芳村的洞企石路和山村、葵蓬一带,逐渐出现了几十家乡镇企业和个体茶商,进而形成了一个初级茶叶集散地,此时芳村茶市算是初具雏形了。
不过,这一说法可能并不准确,据最早来的芳村市场的老人们讲,当时所谓的芳村茶叶市场,其实主要围绕在如今的洞企石路桥边一带,不仅规模很小,而且也就是支几张路边摊,卖一些便宜的茶叶的程度。
这背后根更深层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尚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仍在,新的经济形态尚未成型,外销茶有专门的贸易系统(比如云茶司,广茶司)管理,内销茶叶则是通过供销社的土产系统,由市一县一乡一镇,逐级分销至各处茶店、茶楼后,人们才能买到茶叶,批发市场模式尚未形成。
此外,当时整个芳村还只是一片落后的郊区,基本上都是农田和花田,没几条好路,交通很不方便,单凭早年广宁人的影响和花茶的加工体量,是支撑不起如今这么大的芳村茶市的。
如果要问芳村的茶叶从事者,很多都将这里的发展归功于大益茶市,但这个说法明显是不对的,因为直到2006年左右,大益茶只能算作一个二线品牌,而此时的芳村已成气候,二者从时间上就对不上。
那么,芳村茶叶市场为什么能有今天的规模呢?陆离认为,真正促成芳村崛起的,其实是普洱茶的内地复兴,更准确地说,是承接了香港的茶叶中转站地位转移。
茶叶中转站转移
20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结束后,中国进入数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当时国家急需外汇,而西方国家又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因此国内所有的茶叶生产,都被纳入统一收购,计划分配的统购统销体制,茶叶也被列为统购包销的二类商品,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
当时全国只有广东、福建、上海具有茶叶的出口经营权。其中广东由于历史、地理条件的特殊性,除了出口本省的茶叶外,还肩负着出口由中央下达的中南、西南各省份按调拨指令的茶叶任务,这些茶叶大都通过地位特殊的香港转口贸易。
在众多出口茶类中,普洱茶一直是以外销为主的特种茶类,不过此时的云南茶叶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能供应的茶叶产量有限,也没有茶叶的自营出口权,主要负责对港出口普洱茶的机构,其实是大权在握的广东省茶司。
为供应市场,广茶司也会收购部分越南北部的茶叶,一起进行出口。直到1973年,中越关系紧张,中央释放信号,中茶司也不再收购越南茶叶,转而让云南组织生产更多的普洱茶,填补香港等海外市场的短缺,同时将茶叶自主经营权也下放到了云南省茶司。
为了拓展市场,省茶司派下属茶厂自主实验,开辟了普洱熟茶这一新的品类,在深圳特区设立外贸出口示范点,成立深圳富华茶苑发展公司,但受限于时代背景与市场规模,此时的普洱茶在内地罕有人知,还只能算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直到1996年左右,普洱茶行业先后发生了几件大事:云南省茶司改制,自由贸易茶叶市场初步形成;香港回归前夕,南天贸易公司发展渐颓,头盘商制度解体;港台吹来一波普洱热,由珠三角地区蔓延至内陆;易武复兴,越来越多的港台茶商前往内地做茶,定制茶大量涌现...
这些前往内地做茶的港台茶商,此前多是在茶叶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经纪人,对市场反应灵敏,手上各种资源比较丰富,在那个年代的茶市可谓是如鱼得水,十几年下来,很多都在内地赚了大钱。
人与市场的流动,带动了市场的变迁,一方面,由于普洱茶行业的发展,新兴内地市场的规模逐渐超越了传统香港市场,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形势的变化,香港的茶叶中转站地位,逐渐转移到了珠三角地区。
其中,位于深圳的富华公司算是第一批吃到时代红利的,可惜由于城市发展与省茶司自身的问题逐渐式微;而东莞凭借着早期台商投资建厂,民间投资需求,和丰富自有物业,存起海量老茶,成为藏茶之都。
2020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