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出生的时候,只是无知,并不愚蠢,
愚蠢是因为后来的不当教育。
——罗素
我说的东西就是对的吗?
肯定不是。
其实,绝大部分时间,我是在提供了一个视角,让你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
这样说,比较沉重。
喝茶是快乐的事情,喝茶是审美的事情,但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是,你必须先学会审丑。
一个老茶人,18 岁进厂,经历满满,他说的就对吗?
一样未必对,甚至大错特错。
你得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你得学会一些常识,你得自己去判断。。。
茶叶是成瘾性商品,怎么可能越卖越差?
这肯定是有原因。昨天看茶博会卖茶,一个以量大,廉价著名的厂家在抖音卖某著名山头的古树茶。。。真的很无语,真的让人佩服,现代人都不要脸了,还要脸皮干嘛。
茶叶大面积滞销,首先就是某些一线大厂搞坏了概念。
另一个,则出在了工艺环节。
工艺是为了口感而服务的,历史以来皆如此,但是,普洱茶有好多工艺的“引入”,对错不论,最起码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为你好。
举个例子,请炒茶工,他会告诉你一锅 30 块,炒 5-6 公斤,时长 35-45 分钟,他会天然地认为时间长对得起工钱。几大茶区都有,甚至是普遍情况,茶叶最后基本是焙干的。而最初出现这种工艺,是为了激发树龄不够呈现香气,淡化涩味。。。这是暂时性的,至少在新茶三个月-六个月的阶段是如此,利于销售。
这,才是目的,异化大小树。
工艺是一种连续,所谓的看茶做茶,种茶,种属,采摘,摊晾,杀青,揉捻,晒青,到压饼,包装,再到存储,这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你要说有技术,也有,但是,更多的,只是一个经验的积累,这种方法错了,换一种方法。前人的经验当然重要,甚至就是指导的意见。
但是,历史的记录工艺就是工艺,而不涉及背景。
云南茶区有茶叶大转产的记录,红茶到绿茶,绿茶到普洱茶。
从红茶转产普洱,从红茶转产蒸酶茶,从蒸酶茶到普洱茶,是从种植方法,种属选择到初制环节的大变化,技术点就不一样,再从熟茶的工艺倒推杀青的工艺,要求也不一样,至今为止,山头上都有“熟茶的晒青工艺”和“生茶的晒青工艺”两种,只是没有人去观察。茶农也只是按照本地区的茶叶制作规范来做茶。
关于茶叶工艺的讨论,很早就有,03、04年就在讨论。只是当时人搞不清楚,晒青工艺在很多茶区已经消失几十年了。
工艺也就存在反复,工艺的讨论也就存在反复。
一个老茶人,说是低温杀青才是晒青茶的正确工艺,才能保留茶叶内含的活性物质。这是想象,是上一代人文化缺失的遗憾,至于现在的高级知识份子也采用这样的说法,完全是想象结合自己固有认知的看法。低温杀青,如果杀不透就会红梗红叶,但是,通过长炒,茶叶完全焙干,也就完全杀熟透。
这种方法,会不会保留所谓活性物质?
这是所谓老经验的说法,十足的不靠谱。
经历是经历,经验是试错的总结。
市场重启之后,厂家自己想象的规范,也仅仅是一个地区使用。为什么你的茶品几十年没有名品出现,这就是原因所在。
晒青工艺失传几十年,普洱茶在内地几十年没有市场,没有消费者,茶区生产的主要是红茶,其次是烘炒青绿茶。保留的茶区,一个是勐海,二是易武,三是景谷,主要是这三个区域,所以,普洱茶重启内地市场之后,也是这三个地方的茶叶最先出名,这与晒青工艺没有断代有关系。
至于其他地方,掌握工艺的,自然有,但是,大面积的情况是不掌握的,这才有了大面积的茶叶不耐存放,不能存放的说法。
普洱茶内地流行二十年,也生产了二十年大量的废茶,你不妨看看自己的小茶仓,到底存了多少废茶。
来源:吴疆说普洱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2020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