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刚劲中带着温柔的昔归
2020年02月01日

刚劲中带着温柔的昔归

有人用 "头顶大雪山,脚踏澜沧江"来形容昔归古茶园 ,带有几分江湖豪气,细思下来却也是昔归的真实写照。

这片稳居一线山头的古茶园,是名山头中离澜沧江最近、海拔最低的古茶园,以阳刚强劲中带有几分温柔而被众多茶友喜爱。

茶山地理

山头名称:  昔归,古茶园主要集中分布在忙麓山 ,面积约600亩,亩均约40株。

地理位置:昔归忙麓山古茶园位于临沧市临翔区东部的邦东乡邦东村民委员会昔归村民小组,距邦东村委会 12公里,距邦东乡政府 16公里。

古茶园范围东至澜沧江嘎里古渡口公路边 ,西至墨江临沧高速公路隧道口箐边,南至忙麓山顶,北至墨临高速桥底。

海拔高度:  海拔740~1043.4米 ,其中古茶园主要分布在800~950米范围。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雨林气候 ,年平均气温22℃ ,年降水量1100毫米优势树种邦东大黑叶。

土壤构成:  为澜沧江沿岸典型的赤红壤,偏酸性。

地名释义:"昔归 "是傣语音译,意为 "搓麻绳的地方" 。

嘎里古渡的存在,让沿古道来往于此的渡船、马帮等需要大量麻绳,"搓麻绳"或许因此而成为古时当地人的一大营生。

都说 "高山云雾出好茶" ,一般来说海拔较高的地方,茶叶品质要更好。

当然海拔并不是绝对,许多普洱茶古茶园的海拔大多在 1200~2000米区域,尤其以1700~2000米区域最适宜栽培型古茶树的生长,品质也相对更佳。

海拔再往上,则是野生古茶树的主要生长区域。

昔归是个例外 ,忙麓山的海拔在740~1043.4米之间,其中古茶树主要分布在800多米的区域,在云南的所有茶山中算是海拔比较低的茶山。

但这片低海拔的古茶园  ,其品质却非常好,成为 "高山云雾出好茶"的一个意外备受人们追捧的昔归古树茶 ,产自忙麓山。

背靠昔归山的忙麓山整体并不大,它是海拔最高达3429米的邦东大雪山向东延伸到澜沧江畔的一部分,山脚便是嘎里古渡。

不过,忙麓山并不只属于昔归 ,而是为昔归、荒田两个村民小组共有。

在集体化时代  ,昔归、荒田同属一个生产队,1978年时才分成为两个生产队。

昔归、荒田两个村民小组约有 160多户人家,人口500多 。

其中傣族人口占到一半以上,刀姓、冉姓、阮姓、孔姓都是傣族。

据曾在 1996~2007年期间担任过昔归村民小组组长、邦东村委会主任等职的刀正华介绍,他的先辈是20世纪30年代从上游的云县大朝山一带,逃国民党兵役而迁到昔归的。

那时的昔归,人烟稀少、土地又相对肥沃,慢慢地从各地逃兵役、逃难来的人就汇聚到这里从"老邦东新石器遗址"和"昔归新石器遗址"的考古发现来看,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邦东一带居住、活动。

忙麓山上的茶树种于何时难以追溯 ,其最早见诸文字,是民国三十七年 ( 1948年 )由丘廷和编撰完毕的《缅宁县志》: "种茶人户全县约六、七千户 ,邦东乡则蛮鹿、锡规尤特著,蛮鹿茶色味之佳  ,超过其他产茶区。"

志书中所说的"蛮鹿"指的就是现在的忙麓山,"锡规"就是现在的 "昔归 " ,这是史料中关于昔归茶的最早描述。

也因此,民国时期当地县署官员多有饮用忙麓茶的偏好。 

1970年前后 ,当地每年要精制 100公斤的忙麓茶交到县里,当地人称之为 "县委茶"。

茶山资源

昔归茶成名较早,在山头茶刚开始热起来的时候就已成名, 甚至名气一度在冰岛之上。

背靠邦东大雪山、面朝澜沧江的地域特征,让忙麓山不仅常常云雾缭绕,还形成了无可比拟 的“小气候”,即日照时间短,太阳直射光少、漫射光多。

来自邦东大雪山东南坡下沉的冷空气,与澜沧江抬升的暖湿气流,清晨在邦东的澜沧江河谷地带形成了浓厚的积雨云。

上午9点之前,浓密的云海笼罩忙麓山一带,让昔归赢得了“藏在云里的秘境 ”之美誉。

当阳光穿过云海散射到茶树上,有效减少了叶面蒸腾,有利于保持茶树的持嫩性。

而且山地河谷地带,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高、同化作用强,夜晚温度低、代谢作用弱。

从而提高了茶叶体内养分的积累, 提高茶树芳香物质、多酚类、氨基酸等成分的含量,也就提高了茶叶品质。

整座忙麓山地处向阳坡,其中约一半为古茶园,另一半为亚热带雨林。

古茶园风光秀美,景色宜人,地势开阔,可以清楚地看到山脚的澜沧江

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雨林气候,古茶树周围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林间常见红椿、香樟、大叶榕、 牛肋巴、野橄榄、野生芒果等植物。

茶园周围混生着高大的林木, 荫蔽着这片忙麓山古茶园。

漫步在古茶园中,可以看到茶树品种以邦东大黑叶为主,大叶种与中小叶种混生在一起。

邦东大黑叶是云南省地方标准品种中的独有良种,是临翔区和临沧市茶叶种植的主要品种之一 。

昔归人如今还传承着古时候留下来的藤条茶留采法,所以在古茶园中还可以看到许多的藤条茶树。

如藤蔓的树枝长度可延伸几米, 枝蔓相互交织蓬松茂盛,而树干几乎被遮挡不见。

有些较大的古茶树,基围达 1 米多,冠幅铺展开来有三四米,坐在古茶树下十分阴凉。在 2008 年之前,茶园里的生态环境要比现在更好,茶树下杂草丛生,茶林间长着许多比古茶树更 高大的树木。

土壤也是成就昔归茶的一大因素。

昔归一带的土壤,为矿物质含量较高的酸性赤红壤。漫步在茶园中,不时可见被当地人称为“ 羊肝石 ”的风化石,这种风化石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风吹雨淋风化后土质疏松。

土壤表层有机质丰富,为昔归茶的优良品质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也给茶树的根部带来充足养分。

一般估算,忙麓山古茶园的面积在 500 ~ 600 亩间,春茶产量 1 . 5 ~ 2 吨。

生产队的时候,昔归基本没有新种植过茶树。 

1982 年包产到户后,当地村民才开始在古茶园中补种茶树, 但也没有规模化种植。

现在的小树茶,是2006 ~ 2010 年间大规模种下的,面积有四五千亩。

嘎里古渡
许多人去到昔归,除了流连忘返于忙麓山的茶园景致外,还会沉湎于雄壮而旖旎的澜沧江风光。
却往往会忽视眼前忙麓山下这片波澜起伏的澜沧江面, 曾是横渡澜沧江必经的渡口 —— 嘎里渡所在, 在茶马古道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明洪武十八年(1385 年),麓川(位于今云南西部、缅甸北部的傣  族政权)首领司伦法,率军攻打已经纳入明朝版图的景东府境者吉寨,由此打通了临沧地区通往景东等地的通道。
随着茶马古道的兴盛,嘎里古渡最迟在明代已经出现,是明隆庆六年(1572 年)邹应龙纂修本《云南通志 》中的澜沧江上渡,《徐霞客游记》(1639 年八月初九日)中的“ 夹里沧江渡 ”。
当时,从缅宁(今临翔区)至景东的古道,从县城出发经丙兔、五台坡、璋珍、邦包后到达邦东老街;
另一条从云州(今云县)出发, 经勐麻(今云县大寨)、大石(今云县大朝山西镇)后到达邦东老街,在邦东老街汇合后过澜沧江前往景东,嘎里渡是必经之地。
由丘廷和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 年)编撰完毕的《 缅宁县志 》载:“《 云南通志 》澜沧江上渡, 即本县之嘎里渡。
距城东140 里,为通景东要津,设船以渡。”
到清代,因地处要津,嘎里渡已经小具规模,不仅渡口开始设船摆渡,还有马店等供来往客商和马帮休息住宿。
光绪、宣统年间,各地客商纷纷在这里设商号,经营以盐、茶为主的水上营运。
民国时期,当地人杨来卿、邱月楼在渡口设长兴号,邱歧山、嵩玉三设同庆号,景东人苏三保设允丰号,王义贵设义兴号,在嘎里渡经营以盐茶为大宗的水上营运。
1986 年, 嘎里古渡改设昔归渡; 2009 年,在镇沅县一侧新建的秀山码头代替了昔归渡;2020 年底,墨(江)临(沧)高速公路通车,澜沧江大桥就雄踞于古渡口之上。
风味特征
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让低海拔的忙麓山成了茶树生长的天堂,也造就了昔归茶味强、浓香、回甘的个性特点。
整个昔归产区,茶树大多生长于滚石林立、土夹砂石的山坡,属“ 羊肝石 ”地质, 使得茶树的根系比较发达。
茶叶中有个 重要的内含物质叫氨基酸,氨基酸的含量越高,茶叶的鲜爽度就会越高。
而氨基酸中的茶氨酸,是在茶树根部的根尖上合成的,一个茶如果想要更鲜爽,根系必须发达。
昔归茶属晚生种,水浸出物达 48.2%,与冰岛茶不相上下。
其中,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 2 . 8 %,茶多酚 28 . 3 %,儿茶素总量 18.5%,咖啡碱 4.4%。
以前曾有人将昔归比作是“ 临沧班章 ”,这固然有名气上的比较,但二者也确有一定的相似性。
昔归茶以“ 香浓郁、汤清甘、味厚重、喉生津 ”而著称,总体上刚柔并济, 既有内敛且强劲的茶气,又有温柔含蓄的甜柔之感。
我们根据由丽江秋月堂制作的 2022 年昔归古树春茶综合样, 对昔归忙 麓山古树茶品饮如下。
毛茶: 昔归茶的条索外形, 简单说就是 “黑细条、梗难看 ”。
昔归的古树茶, 条索乌润、嫩茎暗红,整体上细长且显黑,而且基本没什么茶毫。
此外, 由于是藤条茶的缘故, 茶梗较长且多马蹄的现象。
汤色: 茶汤淡黄清亮。
香气: 花香馥郁, 香气高锐, 有甜韵。
这种特殊的香气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很难被拼配出来。
口感: 前面几泡滋味浓酽饱满、茶气强烈,入口舌面感觉微涩, 化得较快。
茶汤中兰香明显, 水路细腻并伴随有浓强的回甘与生津, 阳刚强劲中带着温柔。
后面几泡兰韵明显,有冰糖的香甜感,口腔留香持久。
韵味: 喉韵深, 回味悠长。
叶底: 整体呈绿黄色, 叶底肥壮。
(鸣谢: 本次品鉴茶样由丽江秋月堂茶业有限责 任公司友情提供)
原文节选自《普洱》杂志
2022年7月刊
《刚劲中带着温柔的昔归》
图|文 段兆顺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