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众对普洱茶认知的不断深入,“仓储是普洱茶的最后一道工艺”逐渐成为了共识。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逐渐增强,普洱茶的各类制作技艺不断被充实到非遗的第八类——技艺类中。其实,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评析,同样可以认为普洱茶仓储是技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023年2月,普洱茶酵藏技艺被列为普洱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负责人太俊林还表示,目前正在申报为省级项目。
普洱茶酵藏工艺源于跨越干年的茶马古道马帮运输,从滇西南茶区到京城、滇西北、西藏、东南亚及港澳各地的古道网络上,横跨着多样的气候与地理环境,是茶叶的“流动茶仓”。长年“在路上”的茶发生缓慢的自然发酵,干茶外形逐渐变成褐色,汤色变红艳,滋味陈香逐渐回甘。
人们在长期的茶叶贮存和运输中逐步认识了茶叶贮存中需要干燥、避光、透气、适度的温度、湿度和避免杂味感染等原理以及不同形式的贮存方法,形成了传承至今的普洱茶酵藏技艺。
普洱茶酵藏技艺的传承主体是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其位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历史上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公司的制茶技艺源于1975年成立的国营普洱茶厂,藏茶技艺则源于1855年成立的香港陈春兰茶庄。香港的茶文化根源于中国古代的茶艺传统,随着19世纪中叶香港开埠和西方文化的引入,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
如今,“ 叹早茶 ”“ 得闲饮茶 ”“ 一盅两件 ”这些藏在民间的传统茶文化依旧充满着“ 古活力 ”,而普洱茶的藏茶技艺在香港也有着系统的保留与传承。尤其是陈春兰茶庄,始终践行着“ 酵藏 ”陈熟是制作普洱茶成品的关键,坚守传承了百年的“ 酵藏 ”之法,让其所经办的普洱茶广受赞誉,历经数代未曾间断。
1996 年,太俊林在深圳结识了香港陈春兰茶庄第六代传人吴树荣,并跟随他学习了系统的普洱茶仓储知识,形成了如今太和酵藏体系的雏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视角中,普洱茶酵藏技艺不仅仅局限于酵藏一个环节,其技艺流程包括了初制加工、精制加工、茶样品鉴审评(六维品鉴)、入仓酵藏陈化、鉴定商品等级五个步骤。
其中,酵藏师敏锐而准确的视觉和味觉评价贯穿着整个酵藏过程,为了保障酵藏的高品质转化,也反向发展出了几乎对所有普洱茶品均适用的普洱茶六维品鉴体系。
传承酵藏技艺的同时,太和酵藏也时刻关注着科学技术领域的实践与应用,在打造的初期便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检测茶仓中的微生物情况,进行调整,让茶仓有更好的“ 微生态”。
古老的普洱茶传统技艺、科学技术的融入、普洱茶产地优势和香港酵藏技艺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仓储技术中结合为全新的整体,承载着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独特的科研价值和广阔的社会及经济价值。
云南普洱茶协会非遗专委会主任王洪君认为,在此前很长的时间中,中国茶产业从业者们大多是在讲自己茶的工艺、茶的味道,但“千茶干味”最终的成因还是人的因素,这就回归到非遗的本质:人,传承人。云南茶的非遗更多是从完整的制作技艺来呈现的,单项技艺很少,如渥堆发酵技艺、藏茶技艺等,这些单项技艺也因而在非遗角度争取到了更大的话语空间、发展空间,未来可期。
节选自《普洱》杂志《企业仓储 群星闪烁》文 | 云之南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2020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