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认为这是普洱茶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与之相反的是,普洱茶认为云南直播界盛行的源头砍价是“伪推动”,是饮鸩止渴,认为其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的短期流量行为,大部分是造假的延伸,即使真实砍价,也是伤害茶农利益来让利于消费者,长期是透支产业信誉,损害品质根基的。
普洱茶讲推动的力量?品牌商和直播体系的原料同源,没有区别,正是因为品牌溢价太高,所以才有源头砍价巨大的空间。再讲标准化,标准化是指生产加工环节,口味无法标准化,否则,山头茶怎么会流行大江南北。再讲消费者教育,品鉴是个长期的功课,动辄讲教育把茶商置于消费者之上,是种愚蠢的行为。很多人提到标准化和消费者教育时,都无法了解这些概念的局限性——标准化确实无法覆盖山头茶的风味多样性,而“教育”这个词也确实隐含居高临下的意味。市场的信息是大品牌左右,显然不是小茶商能左右,很多宣传是品牌商通过媒体、教育、甚至设定标准,进而影响整个市场体系,这是普洱茶真是市场驱动机制错位的原因。比如关于标准化,有很多自我美化的宣传:加工标准化确实无法统一风味,但可以保障安全底线(比如农残控制)和基础品质(比如含水率)。现在山头茶流行恰恰证明消费者在拒绝标准化的单一风味,转向风味多样性——这反而说明市场成熟了。这,反映了市场被完全洗脑的过程。恰恰是大面积分级收购无法保证安全。比如山头台地茶最近十五年已经禁药,但是,坝子台地茶的茶种因素,生态因素,必须打药,两者一拼配,怎么可能保证安全?讲标准就必然讲拼配,讲拼配就必然涉及到茶叶安全。恰恰是山头台地茶拼配了坝子台地茶才会出现的问题,所谓的拼配是为了口感统一,标准化,是为了成本,没有说的这么高妙。普洱茶的逻辑是仓储后,越陈越香的逻辑。仓储后变现,这是一种伪逻辑,现在的有天量的库存,正是因为上了越陈越香的当,食品的安全不是无止境的拖长年份,晒青茶通过适当的存放口感会好,和新酒适当放一放是一个关系,没必要放大成所谓的核心价值。为什么茶区的直播销售可以单店做到月销售一个亿,而销区积压的茶叶纹丝不动?品牌商的原料真的和散户相同吗?古树茶早就有分级体系,品牌商会收购头春古树尖料,而直播砍价的多是夏茶或生态茶?这是很多消费者的猜测,事实上,如果品牌商收购古树茶,这需要巨大的考验人性的成本,几乎没有可能性。大量的古树茶是通过小茶商守树采,才能实现保真的。(保真未必保证口感,两码事)第二种猜测:品牌溢价包含的不只是原料成本,还有拼配技术、仓储体系、质量稳定性这些隐性价值。就像茅台镇小作坊的酒永远卖不出茅台价格。小作坊卖不出品牌的价格,一般来推测都是原料不好,工艺不行,仓储手段不够,质量不稳定这些隐性的价值。大部分这样认识的,都是基于品牌方的宣传。可以肯定的是,小作坊的原料一定要超过品牌,工艺、仓储这些手段是本来就应该的,不用过度解释。直播的原料与大牌普洱茶的原料同源,可能很多消费者无法接受。直到近年来视频内容增多,才彻底撕开了品牌溢价的面纱。这直接解释了源头砍价存在的合理性——消费者在反抗溢价剥削。
既然原料相同,凭什么大牌茶能卖天价?普洱茶库存之大,无法推算。这么来讲吧,一家金融茶厂的年产量相当于云南 绝大部分茶企(不低于 95%的比例,甚至远远不止),至少是 50 年的产量。其品牌经销商的库存量,也等于绝大部分小茶企至少十年的产量。为什么这些茶现在难卖,反而是毫无品牌历史,毫无品牌意识的直播茶商大卖特卖?
来源:吴疆说普洱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020年02月01日